青青青久草,四虎永久在线精品,二区免费视频,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黄网在线免费观看,美女露全身永久免费网站,色婷婷六月桃花综合影院

張雪峰被罵上熱搜,文科果真不值一讀嗎?

“閉著眼睛報一個專業(yè)都比新聞好?!?/p>

“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一定會把他打暈,然后給他報個別的”。

自媒體博主、考研名師張雪峰在直播中的這番話,讓重慶大學一位新聞傳播學教授坐不住了,喊出了“千萬別被網紅忽悠”的口號。

廈門大學的新聞學教授也勸告網友“張雪峰提出的問題值得反思,卻不要輕信他的結論”。

隨后,詞條#新聞專業(yè)真的是天坑專業(yè)嗎#,擠上熱搜。

張雪峰本人則發(fā)文回應:

“如果家境優(yōu)渥,選擇更多,不存在錯不錯的問題!”

“但大多數家庭,條件沒有那么好,選專業(yè)就要選能讓自己吃上飯的!”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張雪峰第一次在直播或講座中勸考生和家長慎選專業(yè)。

此前, 他的選專業(yè)言論打擊面甚至更廣一些。

他曾多次強調文科生,尤其是分數在二本段的,專業(yè)首選法學、財會、漢語言,理由是“最起碼可以考公”。

“什么專業(yè)就業(yè)前景最好?什么專業(yè)畢業(yè)即失業(yè)?”始終是高考季的熱門話題。

評論區(qū)的熱心網友,不少人卻與張雪峰的言論達成共識:“能選理科,最好別選文科?!?/p>

多數大學生的一生,都有兩次選擇文科理科的機會。一次是高中時文理分科,另一次則是大學填報專業(yè)時的“最終抉擇”。高校的部分理科專業(yè)會對文科生開放,反之亦然。

前者決定大學的考試科目,后者則關系著就業(yè)方向。

遺憾的是,關于文科生就業(yè)的消息,往往與“世俗的成功”背道而馳。

211文科男碩士吐槽招聘會月薪5000;

985哲學碩士38歲失業(yè),被迫送外賣;

211女生畢業(yè)5年,存款僅5000;

中傳碩士,做了火鍋店保潔;

北大文科博士求職多次被拒......

“名校+文科=早晚失業(yè)”,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基本公式,框定了文科生的一生。

文科生,被唱衰的一生

最懂文科困境的,還是文科生。

在流行一時的《沉淀文學》里,寫滿了文科生的失意人生:

前半截“人中龍鳳”,后半截“未來可欺”。

第一章:沉淀;第二章:清北夢碎;如果說第三到五章還在追尋學術或者職業(yè)理想的道路上馳騁,那么進行到第十章以后,辛酸盡顯:

從“狗都不保本?!钡健澳情T專業(yè)課,毀了我的保研夢”;

從“不考個部委/省廳還能叫文科生嗎?”到“縣城見”;

從“臨時工狗都不干”到“降薪想辭職但沒勇氣”......

仔細一看這略帶幽默的自嘲,歪歪斜斜,每頁都寫著“妥協(xié)”。

四年前,家長那句“考上大學就輕松了”,顯然是句謊言。

中文、社科、新傳、哲學、小語種、金融......總有一款200字的沉淀文學能擊中文科生的痛處,嘆息之后,唯余八字:“四年沉淀,終身懷念”。

畢竟,文科生的就業(yè)率,實在是堪憂。

根據智聯招聘,2022年人文學科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簽約率僅12.4%,遠低于理科畢業(yè)生(29.5%)、工科畢業(yè)生(17.3%)。

而在2022年應屆本科生中,人文社科類卻占51.5%、理工科僅有39.9%。

根據麥可思研究,2021屆畢業(yè)生月收入較高的前十個本科專業(yè)里,沒有一個是文科。

〓 圖源:麥可思研究院《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

僧多粥少。

這迫使文科生入學之前就在極力爭取一個“贏面更大、退路更多”的專業(yè)。

然而,現實非常骨感。

社交媒體上,張雪峰關于文科專業(yè)選取的解讀,每條都有數萬點贊。

那些高贊視頻中,他反復敘述著同一句話:

“文科類本身選擇就沒有你們想象中那么多,文科類就是幾個方向:公務員、師范和財會?!?/span>

都說宇宙的盡頭是考公,但考公之難,難于上青天。

2022年公務員省考招錄筆試舉行,20余省份約445萬人爭奪12萬余崗位,競爭比約為36:1,而2023年國考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70:1。

除了法學和財會,似乎沒有哪個文科專業(yè)可以在賺錢這件事上跑贏理科。

真相更加殘酷,就連人人看好的法學,失業(yè)量、就業(yè)率也連續(xù)五年亮起紅燈。

網友已經談“文”色變。

有人說文科專業(yè)是就業(yè)“坑”;

有人說“文科要學有專業(yè)壁壘的,否則就不好玩了”;

更直白的表達是:“我的建議是文科都不要讀”。

文科江湖上,正在流行“轉行做碼農=走上人生巔峰”的行話。

想要彎道超車的文科生,只能“轉碼逆襲”,學習計算機語言,投身碼農大潮。

尷尬的是,《INSIDER》雜志經濟欄目列了四種可能會被ChatGPT取代的工作。

第一種,就是以碼農為代表的科技工作。

其余三種,都有文科背景,它們分別是:

財務、法律和媒體。

失業(yè),是懸在文科生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且大有伴隨他們一生之勢。

甚至連轉行都逃不過。

就像ChatGPT自己回答的:“我不知疲倦”,而人類會累。

ChatGPT的進化,讓老板們擁有了比文科生更高效的工具。唯一值得慶幸的是,ChatGPT暫時還沒有完備到能真的取代人類。

不過,AlphaGo僅用兩年就以3:0的成績打敗了柯潔的教訓,還是讓不少人對人工智能心生警惕。

目前最有說服力的自我安慰,也許是文科生那句自嘲“ChatGPT沒我便宜”。

有人看樂子,有人照鏡子。文科生心窩子,快被戳成篩子了。

12載寒窗苦讀,4年高校教育,整個家庭16年的努力,難以交換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

名校文科畢業(yè),最終變?yōu)椤?85廢物”,是任何家庭都不想看到,也無力承擔的后果。

擺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當所學的知識無法變現,我們該何去何從?

找不到工作,鍋全在“文科”嗎?

說句公道話,“文科”背負的罵名,早已超出了它本應該承受的。

名校畢業(yè)=穩(wěn)定高薪工作,想要完成這個理想路徑,需要一個完善的配套體系。

嚴格來說,大學中的職業(yè)教育,應該負起承擔指導就業(yè)的主要責任??赡壳暗拇髮W,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福州大學一項關于文科生就業(yè)問卷調查顯示:

15.86%的學生沒有考慮過職業(yè)規(guī)劃;59.03%的學生對職業(yè)規(guī)劃只有大致構想;僅有 25.11%的學生對職業(yè)規(guī)劃有較為明確的計劃。

當然,高校在促進學生就業(yè)方面也作出了很多努力。

上海海洋大學負責人走進直播間,開設招聘專場向用人單位推介畢業(yè)生;

河北省教育廳組織高校畢業(yè)生直播帶崗助就業(yè),每期邀請3至4位崗位推薦官,為畢業(yè)生介紹用人單位概況、推薦優(yōu)質崗位;

教育部通過“互聯網+就業(yè)指導”公益直播課,開設系列專題對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相關政策進行深度解讀。

公益直播課有用嗎?當然有。

但這只是臨門一腳的就業(yè)指導,并非系統(tǒng)的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

理想中的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需要從大一開始,跟學生分享當前社會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做出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

畢竟考上好大學并不意味著就能找到好工作,甚至考上好大學都不意味著能“讀好大學”。

出生在甘肅省張掖市的鄭雅君,少年喪父,由母親獨力撫養(yǎng)。

考入復旦的第一年,她幾乎處處受挫:

來自省會的舍友們討論托福,她聽不懂;參加校園社團,因為從不聽音樂,她沒能通過面試;

社會學專業(yè)的老師在課堂上用電影舉例,《玫瑰的名字》《楚門的世界》《肖申克的救贖》她聽都沒聽說過,別提理解背后的理論了......

中學時,鄭雅君基本沒看過別的課外書;為了不干擾學習,她不敢聽音樂,哪怕在出租車上也不許司機放歌。

鄭雅君自述對人文社科知識的了解,基本為零。

精英大學中默認掌握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技能,很多來自弱勢背景的她并不具備。

“考上大學就解放了”、“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這是大多數家庭對大學的全部想象。

這種想象無法為孩子解答:該如何上大學。

高等教育階段另有一重隱秘的篩選機制,這與家庭所賦予的文化資本緊密相連。家庭背景的優(yōu)勢不僅帶來了雄厚的物質支持,更提供了一整套關于“上大學”的文化技藝和職業(yè)規(guī)劃的傳承。

這使得出身優(yōu)渥的大學生得以在白熱化的出路競爭中搶占先機。

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的使命, 正是拉平家庭背景帶來的發(fā)展差距。

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高校不止職業(yè)教育沒能跟上,就連專業(yè)設置都在與社會脫節(jié)。

最需要先進技術的計算機教育,卻學著陳舊的知識。

明明市場已經在廣泛使用 sql server 、mysql 、oracle數據庫,學校卻還在教授foxpro數據庫——一種99%的人都不會使用的過時語言,只有極少數可能需要維護的老系統(tǒng)需要用到。

文科生,就更難了。

高效的文科教育長期以來都側重沿用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的傳統(tǒng)培養(yǎng)模式,與市場需求脫軌。

這導致文科生的出路更加狹窄,考編甚至成為唯一的答案。

福州大學一項關于文科生就業(yè)問卷調查顯示:32.0%的受訪學生認為需要“改進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22.3%“的受訪學生認為需要改進教學水平”。

4月23日,教育部官網轉發(fā)《人民日報》文章稱:全面加強就業(yè)指導,需要高校健全完善分階段、全覆蓋的大學生生涯規(guī)劃與就業(yè)指導體系。

文科生就業(yè)難題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打通“畢業(yè)——就業(yè)”之間的節(jié)點,需要多方努力。

當然,這都是從“就業(yè)”這最功利的角度出發(fā),發(fā)現的問題。可實際上,用就業(yè)作為考量專業(yè)意義的唯一標準,實在是委屈了文科。

就業(yè)壓力之下,很多人都忘了:

文科,原本就是尋求意義和價值感的專業(yè)。

沒錢,配學文科嗎?

2020年7月31日,話題“留守女生考上北大選了考古專業(yè)”上了微博熱搜。

僅一天時間,這個話題就獲得4.2億次閱讀。話題之所以能如此之熱,與幾則網友熱評有關:

有人說:“應該選個來錢的專業(yè),改善家里的條件才對?!?/p>

有人說:“窮人家的孩子不要去學什么當詩人,最后發(fā)現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把自己逼瘋?!?/p>

一句話,家境普通,別學文科。

這些論調背后,潛藏著一個樸素的“共識”:先追求優(yōu)渥的生活,再追尋精神的富足。

乍一看沒什么毛病,但潛臺詞卻讓人痛心——

文化資源,是富足的人才配享用的。

普通人只要謀生就行。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文化資源曾經確實是被貴族壟斷的奢侈品。

但教育普及以后,每個人都有了接受它滋養(yǎng)的機會。

放棄這樣的機會無疑是可悲的。

勸其他普通人也放棄,更是一種剝奪。

當工人在華強北彈起鋼琴、農民工開始翻譯海德格爾,他們只是在做他們本該去做的“學問”,享受他們本該享受的文化熏陶。

這從來就不是什么值得上熱搜的新奇事。

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滿足,也從不是先A后B的關系。

我們的文明,本就是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勞作中一點點構建出來的。

而不是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后,一夜之間出現的。

況且,文科并非百無一用。

在互聯網搜索“文科有什么用”,網友反復提到一個名字——楊寧。

楊寧是一名大學老師,現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從2019年起,他就將自己的《文學理論》課堂視頻搬運到社交媒體平臺。

他曾在課堂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用來說明文科的重要性:

“電視劇《覺醒年代》為什么要從袁世凱簽訂滅亡中國‘二十一條’開始講起?

因為那是中國近代社會以來最薄弱的時刻,是從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當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而那個環(huán)節(jié)中,什么樣的道路能救中國?李大釗、陳獨秀這樣的人始終在尋找什么東西?

兩個字:‘理論’。他們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如果一個國家,自然科學或者說理科發(fā)展比較弱,落后的是物質,落后的是生活。

如果是文科表落后,那落后的就是思想,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需要思想先行。不光國家的發(fā)展需要理論,個人發(fā)展也需要理論作為基礎。

你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將來要走什么樣的道路,支撐你的也是理論。

《文學理論課》截至目前已有555.6萬次播放,光是留言就有26.8萬條。

在楊寧的文學理論課視頻下面,有很多其他專業(yè)的學生留言。醫(yī)學、通信、物理......其中一名數學系的學生這樣說道:

“雖然理科旨在窮盡宇宙的真理,但是作為探求者的主體——我們,終究還是要回歸于人,回歸社會,回歸生活。”

文科生董宇輝讀的是張雪峰最不看好的語言專業(yè),但他在直播間,靠一句話爆火。

“我沒有帶你去看長白山皚皚的白雪,我沒有帶你去感受十月田間吹過的風,我沒有帶你去看沉甸甸彎下腰猶如智者一般的谷穗,我沒有帶你去見證過這一切,但是親愛的,我可以讓你品嘗到這樣的大米“。

人們對皚皚白雪、山間清風和金黃麥穗的向往,就這樣被寄托在一粒大米之上。

董宇輝在直播間用語言的魔術為觀眾提供著精神價值,商品不過是載體罷了。

大家買的根本不是大米,而是對美好生活的期冀。

而期冀,永遠重要。

所以,如果你問我,全網都在唱衰的文科,還能讀嗎?

那我想說,先去掌握它,剩下的就交給文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