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極目新聞記者在貴州畢節(jié)采訪“水電站放水致兩名教師溺亡”事件時,被當地一個派出所副所長和兩名輔警阻攔、毆打。
“打記者”事件經過媒體報道后迅速發(fā)酵,成為當地短期內不得不面臨的第二個重大輿論熱點。
畢節(jié)市委、市政府經過調查,依法處罰了打人者,并通過發(fā)布公告的方式向被打記者、媒體道歉,表示將“痛定思痛,舉一反三”。(今天凌晨,貴州畢節(jié)通報“記者被打”事件?。?/p>
通過這一事件,我們再次發(fā)現(xiàn),一些地方政府與媒體,尤其是與央媒、官媒以外的媒體,與市場化媒體,與其他地方的媒體等,關系復雜而又微妙。
如果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地方政府與媒體之間存在基于不信任感的兩種“惡意假設”。
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說,任何人都不希望本地出現(xiàn)負面新聞事件,萬一出現(xiàn)了,大家也天然地希望事件不要形成熱點輿情。
這種心態(tài)也很好理解。
對于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來說,熱點輿情往往會引發(fā)上級的“過問”,甚至是“批評”、“追責”,因此,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在面對熱點輿情時壓力很大。同時,如果熱點輿情處理不當,影響了當地的形象,后果更為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在當地出現(xiàn)負面新聞事件時,會天然地排斥媒體記者的采訪,認為這類采訪報道很容易讓負面新聞事件上升為熱點輿情。
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會對媒體記者的采訪報道活動進行“惡意假設”,認為“媒體記者就是沒事找事,就是喜歡夸大其詞”,他們擔心媒體記者會“故意找茬”,“故意抹黑當地形象”。
正因如此,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在負面新聞事件發(fā)生后,對前來采訪、報道的媒體記者“格外小心”,有時候還“嚴防死守”,變相或者直接阻撓媒體記者的采訪,甚至直接釀成與媒體記者之間的人身沖突。
貴州畢節(jié)“打記者”事件,就是一起地方政府工作人員與媒體之間由于不信任釀成人身沖突的典型事件。
通過這起事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對于媒體記者不信任,不尊重媒體記者,不懂得如何專業(yè)地跟媒體記者打交道,這不僅沒有達到他們“不要讓負面新聞事件成為熱點輿情”的初始目標,反而釀成了更大的輿情,對當地形象的傷害更大。
這再次說明,地方政府工作人員一定要正確看待媒體記者的正常采訪、報道活動,要理解這是黨和國家賦予媒體記者的職能和職責。
媒體記者的正常采訪、報道活動,是中國社會正常運轉的一部分。只有從思想上解決掉“防火、防盜、防記者”的錯誤源頭,才能避免“打擊者”事件再次發(fā)生。
當然,“不打記者”,只是對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的一個最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工作人員要學會在全媒體時代、在社交媒體時代、在網絡時代,如何跟媒體記者打交道。
“嚴防死守”肯定是不對的。
在負面新聞事件發(fā)生后,地方黨政一把手有必要親自抓媒體溝通工作,要坦坦蕩蕩,要求真務實。對于問題,不遮遮掩掩,更不要企圖通過限制、阻撓媒體記者的采訪,來實現(xiàn)“家丑不外揚”的目的。因為事實已經反復證明,這種策略根本無效,而且還容易釀成更大的輿情。
面對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當地宣傳部門要主動作為,為媒體記者提供權威、準確的信息,針對媒體記者的疑問提供補充信息,為媒體記者正常采訪、報道工作提供便利。
總之,地方政府工作人員要通過專業(yè)的方法,讓媒體記者看到當地在處理負面新聞事件時負責任、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要爭取媒體記者對一些深層次和短期內難以化解的矛盾、問題等有多角度的理解,要與媒體記者之間建立相互尊重的“工作關系”。
說完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如何對待媒體記者,我們再來談談媒體記者如何正確履職。
廣大網民對于媒體記者的正常采訪、報道活動是支持的,是理解的,因為,大家覺得,通過媒體記者的采訪、報道,可以監(jiān)督地方政府,可以挖掘真相,可以更好地處理事件,最終做到“舉一反三,長治久安”。
但與此同時,媒體記者也應該了解,近年來,少數媒體記者為了追求點擊量,違背新聞從業(yè)人員職業(yè)道德,搞“標題黨”,或者斷章取義,在熱點事件中火上澆油、激化矛盾,廣大網民對于這類記者和新聞報道,也是有很多的批評和不滿的。
媒體記者在負面新聞事件的報道中,也應該破除對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的“惡意假設”,不能認為“地方政府就是想隱瞞真相,就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是不想讓媒體記者報道”,更不要將這種“惡意假設”帶到跟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的互動中,否則,很容易激化跟地方政府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甚至釀成沖突。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確實看到,一些地方媒體不恰當的信息發(fā)布,引發(fā)了網暴事件,甚至釀成當事人自殺的悲劇。還有一些地方媒體,在中國游客海外遇難事件中,不接受外國政府的調查報告,片面采用受害者家屬的一面之詞,客觀上刺激了“陰謀論”的傳播。
凡此種種,都是媒體記者本身要反思的地方。
媒體是公器,一定要為全社會的最大利益服務。任何時候,任何媒體,任何記者,都不能違背職業(yè)操守,去吃“帶血的流量饅頭”。
媒體記者要始終發(fā)揮建設性的作用,即便是對問題的報道,也要本著解決問題、讓社會變得更好的“善良初衷”出發(fā),而不能為了追求流量,迎合、放大網民的非理性情緒,制造更大的社會矛盾和對立。
通過貴州畢節(jié)“打記者”事件,希望全國各地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員,要吸取教訓,要破除對媒體記者采訪意圖的“惡意假設”,要真正多學一學怎么跟媒體打交道,怎么跟記者溝通,千萬不要陷入到“防火、防盜、防記者”的錯誤思維當中去了。
同時,媒體記者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不忘新聞職業(yè)操守,時刻不忘媒體人的社會責任,要破除對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的“惡意假設”,通過理性、專業(yè)、建設性的報道,推動解決問題,助力化解矛盾,讓中國變得更好一點點。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