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青久草,四虎永久在线精品,二区免费视频,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黄网在线免费观看,美女露全身永久免费网站,色婷婷六月桃花综合影院

魯迅為何擁有那么多日本粉絲?

本 文 約 5700 字 閱 讀 需 要 15 min

本 文 約 5700 字 閱 讀 需 要 15 min

近日,一句“孔乙己的長衫”使魯迅忽然間回歸大眾視野。我們所熟知的魯迅,既是年少時期盼與閏土捉猹捕鳥的孩童,也是棄醫(yī)從文后寫下祥林嫂、孔乙己、阿Q形象的大先生。不過,當我們將目光從中國移開,聚焦在鄰國日本,似乎又能看到不一樣的魯迅形象。

影視劇中的魯迅。來源/電視劇《覺醒年代》截圖

影視劇中的魯迅。來源/電視劇《覺醒年代》截圖

世界對魯迅的首篇報道出在日本;1937年,日本名噪一時的改造社即出版日文版《大魯迅全集》;二戰(zhàn)后,魯迅的作品《故鄉(xiāng)》被選入日本教育出版株式會社的中學國語教科書。

日文版《故鄉(xiāng)》

日文版《故鄉(xiāng)》

不僅如此,1909年到2015年的百余年間,《讀賣新聞》報道魯迅或與魯迅相關(guān)的文章多達695篇,《朝日新聞》更有875篇。剛剛?cè)ナ赖娜毡咀骷掖蠼∪梢彩囚斞傅闹覍嵎劢z。種種跡象都顯示著日本對魯迅的極大認同。那么,日本人為何如此喜愛魯迅,甚至崇拜魯迅呢?

魯迅在日本

光緒二十八年(1902),21歲的魯迅赴日本公費留學,是當年清朝留日608名學生中的一員。清末,中國留日學生人數(shù)呈爆炸式增長,從1896年的十幾人,到1906年的一萬兩千余人。這些穿著長袍馬褂、拖著長長辮子的清末留日學生引起了日本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這種關(guān)注不僅來自他們的穿著打扮,更來自日本國民對昔日“先生之國”的中國人竟到日本留學的驚奇、來自打敗“清國”后的自負傲慢、來自向東亞大陸擴張的侵略野心,或許還有一點對“戰(zhàn)敗國”留學生的憐憫與惋惜。這種或嘲諷,或蔑視,或友善的復雜情感,便是當時清朝留日學生所處的氛圍。

在這種背景下,魯迅開始了他的求學之旅。這段經(jīng)歷在他的散文《藤野先生》中有很清晰地記述,相較于日本學生會干事的欺辱和日俄戰(zhàn)爭片里國人的麻木,藤野先生的諄諄教誨是青年魯迅少有的慰藉。根據(jù)日本專家的說法,藤野先生是一位很一般的教授,日常不修邊幅,脾氣還有點怪。藤野有很重的北方方言口音,《藤野先生》一文中,當老師自我介紹“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引得留級學生笑出聲來。但對魯迅而言,他卻是“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藤野對一個中國學生的善意和誨人不倦的態(tài)度,深深地留在了魯迅心里。藤野先生臨別所贈的照片,一直被魯迅掛在北京寓所的東墻上,直到去世前不久,他還在打聽藤野先生的消息。

藤野先生贈給魯迅的照片

藤野先生贈給魯迅的照片

老師留給魯迅多少回憶,魯迅也便給老師留下多少念想。魯迅去世后,藤野先生受日本記者約稿,寫下《謹憶周樹人君》,也曾懊悔:“如果我能早些讀到他的這些作品就好了。聽說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聯(lián)系的話,周君該會有多么歡喜啊??墒乾F(xiàn)在什么也無濟于事了,真是遺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農(nóng)村里,對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對文學是個完全不懂的門外漢。”二人的錯過令人唏噓,卻也讓我們看到近代中日文化的雙向流動。

藤野先生寫下的《謹憶周樹人君》

藤野先生寫下的《謹憶周樹人君》

除了結(jié)識藤野先生,魯迅與日本還有許多“不解之緣”。魯迅的一些文章是用日文撰寫并首先發(fā)表于日本雜志上的,如《我要騙人》一文原稿即為日文,是應(yīng)日本《改造》雜志社社長山本實彥之邀而寫,最先發(fā)表于日本《改造》月刊。魯迅一生大約寫過三次碑文墓記,其中一次是為日本青年所寫。一百二十余字的墓志卻有三種手稿,魯迅細心地將“昊天難問”改為“昊天難測”,將 “既勤且慎”改為“既勤且謹”。從他對墓志的反復修改斟酌,也可見魯迅與日本友人的情誼。

魯迅給日本漢學學者辛島驍?shù)男?。來?王艷麗《通過魯迅“發(fā)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文學》

魯迅給日本漢學學者辛島驍?shù)男?。來?王艷麗《通過魯迅“發(fā)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文學》

晚清民初,魯迅的人生不可避免地與日本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也因此被放置在“東亞”的概念下加以討論和研究。日本學者藤井省三把魯迅的作品視為東亞各國之間的文化紐帶。但細加辨別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近代東亞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及日本國民的傲慢心態(tài),魯迅與其作品更像是客體,為處主體地位的日本讀者觀摩、研究,為日本所“占用”并內(nèi)化。魯迅在日本常去的內(nèi)山書店的老板,就評價魯迅“有日本古代武士的俠義心腸,該強硬的時候絕不妥協(xié)”。也正是這種“內(nèi)化性”,使魯迅更易在日本“收獲”“粉絲”。不過,他們不是單一地將魯迅視為中國的著名文學家,而是將其作為有世界影響力的思想家、革命家,客觀上也擴展了魯迅研究的視閾。

從魯迅到“魯迅像”

日本熱衷于魯迅研究的原因之二是魯迅作品中強烈的民族性,而這正是日本所缺乏、向往的。在近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快速實現(xiàn)了國家轉(zhuǎn)型,躋身強國行列,但在日本知識分子看來,日本在文化方面并沒有完成轉(zhuǎn)型,甚至認為“近代日本沒有文化”。二戰(zhàn)后的日本深陷戰(zhàn)敗陰霾中,學者又從魯迅身上看到了“民族性”的光芒,魯迅的翻譯和研究就此復蘇。部分學者把魯迅當作“國民作家”,希望通過魯迅的作品來探索日本的文化根源。

日本的魯迅研究學者大致可以劃為三代:第一代以增田涉、竹內(nèi)好、武田泰淳等為代表。增田涉曾于1931年到上海,經(jīng)友人內(nèi)山完造的介紹見到魯迅,魯迅主動邀請增田到他家里去。據(jù)增田回憶:“從這時起,我就每天到離內(nèi)山書店不遠的先生寓所去。一般都是下午一點鐘左右在內(nèi)山書店碰面,跟其他人閑聊一會兒,然后兩個人一塊兒上先生的家。魯迅和我并坐在書桌前,給我講解《中國小說史略》。我用日語逐字逐句地譯讀,遇到疑難問題譯不下去時,魯迅就用熟練的日語給我講述和解答。我邊聽邊做筆記?!蹦菚r,魯迅家?guī)缀鯖]有什么客人,兒子海嬰由保姆抱出去玩,妻子許廣平有時伏案抄寫或者做針線活?!拔腋壬佑|,絲毫沒有感覺他叫人害怕,也沒有感覺他使人拘謹。他以一個和藹的長輩的態(tài)度接待我,使我受到了教益。因為先生常常說些幽默的話,在先生的帶動下,我也說了些笑話?!?/p>

魯迅逝世后,改造社計劃出版《大魯迅全集》,當時增田也被該社用電報聘去擔任“企劃編輯”。由于魯迅是國民黨“對頭”,因此,增田在日本也被視為左翼作家,特高警察時常到他的住處來。他們事前并不通知,往往突然闖進屋里佯作無事地問這問那。增田說:“二次大戰(zhàn)末期,雜志的編輯者相繼被警察局抓去,他們出來后對我說,警察當局多方問你跟魯迅的關(guān)系,并忠告我要多加小心。但我回答說,魯迅是我?guī)?,而且我已翻譯了他的作品,現(xiàn)在無須回避。后來,戰(zhàn)爭結(jié)束,我也總算平安地過來了。如今,魯迅的作品,在日本擁有廣大讀者,初中和高中的國語教科書中也選用了。魯迅的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正得到日本進步知識界的共鳴。”

竹內(nèi)好的魯迅研究更具個人特色,他對魯迅的闡釋被稱為“竹內(nèi)魯迅”。1937年,竹內(nèi)好在“盧溝橋事變”后作為文部省留學生赴中國考察。彼時魯迅已經(jīng)逝世。按照竹內(nèi)好的說法,日本作家和讀者之所以喜歡魯迅,是因為時至今日,日本文壇從未出過類似魯迅的作家。竹內(nèi)好研究的魯迅被定位為“日本的魯迅”,即憑借魯迅的精神,來面對日本的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讓魯迅成為改造日本的巨大力量?!拔抑幌霃聂斞改抢锍槿∥易约旱慕逃枴ξ襾碚f,魯迅是一個強烈的生活者,是一個徹底到骨髓的文學者。魯迅文學的嚴峻打動了我?!敝駜?nèi)好在《魯迅》中寫道,“像魯迅那樣強韌的生活者,在日本恐怕是找不到的。他在這一點上,也和俄國的文學者很相近。”竹內(nèi)好在欽佩文學者魯迅的同時,不斷“襲用”思想者魯迅的思想寓言和思考方式。

1966年,竹內(nèi)好把自己最主要的評論性文字結(jié)集成三大卷,發(fā)表評論家廢業(yè)宣言,告別文學評論的舞臺。此后,竹內(nèi)好開始從事翻譯工作,把主要精力用于翻譯魯迅?!芭c魯迅的相遇,對我自己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事件?!彼诋斈瓿霭娴摹吨駜?nèi)好評論集》中這樣寫道。

竹內(nèi)好

竹內(nèi)好

相較之下,武田泰淳的研究則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盡管武田泰淳與竹內(nèi)好幾乎在同一時間來華,但竹內(nèi)是留學生,生活在相對平靜的北平,日常交往的主要是文人學者;而武田卻是作為士兵被送往戰(zhàn)場,在那里屠殺中國人。在戰(zhàn)地致友人松枝茂夫的信中,武田寫道:“我第一次見到的‘支那’民宅是彈痕遍布的墻壁,我第一次見到的‘支那’人是腐敗無言的尸體。學校里,翻倒的課桌、教科書上滿是泥污;圖書館中,整套的《新青年》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淋著雨水。這是凄涼的、無常的文化的破滅。”武田日后回憶,上了戰(zhàn)場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中國民眾,特別是農(nóng)民完全無知”,這些“了不起地活著”的中國民眾“如同在批判知識精英一般,牢牢地扎根在大地上每日勞作、休憩,這樣生活著。然后,蠻不講理的男人去擾亂了他們的生活,我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意識到自己是罪人的”。

因此,魯迅的作品對武田而言,就“感覺有什么一下子扎進我厚顏無恥的本性,臉皮好像被剝掉”。他還說魯迅“對于大言不慚的知識分子,是徹底地不寬恕。一次也不寬恕。這一點我實在是切身感受到”。為此,“我們亞洲知識分子的一舉一動,已經(jīng)被他的眼光看穿?;蛟S帶著‘魯迅看透了我’這一羞恥心來讀魯迅,是最正確的讀法”。近代中日歷史的復雜性,往往使得日本學者將魯迅與研究者自身所處的時代和境遇相勾連,賦予了魯迅研究更多的現(xiàn)實性意義。

第二、三代魯迅研究學者以丸山升、伊藤虎丸、丸尾常喜和藤井省三、長崛祐造為代表。研究者的自我詮釋更為凸顯,“丸山魯迅”是片刻不曾離開中國政治過程的革命人,“伊藤魯迅”象征著新亞洲個人主體性原型,“丸尾魯迅”是在土俗民間世界獲得反現(xiàn)代立場的現(xiàn)代主義者……也許你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魯迅研究專家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構(gòu)想和研究魯迅,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建構(gòu)的魯迅形象,而且各自的魯迅形象都與他人的大相徑庭,這便是日本魯迅研究歷史上的“魯迅像”階段。

“魯迅像”時期的研究是整個日本魯迅研究歷史上最具特色的階段,“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更為濃厚?!棒斞赶瘛睍r期,日本的魯迅研究形成了與中國不同的研究風格,開始發(fā)出“魯迅是誰”的追問。日本學者建構(gòu)的“魯迅像”重點闡述魯迅之于日本、東亞發(fā)展的意義,進而開始探尋魯迅在世界文壇的價值。因此,“魯迅像”時期的魯迅研究存在偏執(zhí)的一面,在學術(shù)研究中摻雜了過強的政治參與意識,研究者有太關(guān)乎現(xiàn)實的意見表達,結(jié)果往往產(chǎn)出了削足適履的文字。這種借魯迅研究為由,闡發(fā)自己學術(shù)觀點和思想主張的做法,使魯迅研究蒙上了強烈的主觀性和隨意性色彩,成為后來日本魯迅研究的一大缺陷。

中華民族的魯迅

魯迅在日本不斷“圈粉”,其實也是魯迅形象愈發(fā)扁平化、符號化的過程。那么,離開日本學者的凹凸鏡,細讀魯迅所寫下的文字,我們又能發(fā)現(xiàn)什么呢?

影視劇中的魯迅,似乎永遠在憂國憂民。來源/電視劇《覺醒年代》截圖

影視劇中的魯迅,似乎永遠在憂國憂民。來源/電視劇《覺醒年代》截圖

在《文化偏至論》中,魯迅曾提出一個大問題:生存天地之間,角逐列國之中,何為根本問題?何為當務(wù)之急?他的回答是:“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shù),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币簿褪钦f,富國、強兵、改良、革命,都不是最最重要的。只要國人處于奴隸狀態(tài),處于愚昧無知且野蠻頑劣的狀態(tài),自由平等都將是空話。

滴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被華老栓買來給兒子“治病”。來源/1981年長春電影制片廠《藥》截圖

滴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被華老栓買來給兒子“治病”。來源/1981年長春電影制片廠《藥》截圖

改變國人的精神,從何入手?魯迅的答案是“尊個性而張精神”,即“掊物質(zhì)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shù)”。在他看來,人要真正成為人,就不能完全被淹沒在物質(zhì)之中,而是要有點精神;不能習慣性地隨大流,和光同塵,沉淪于大眾之中,而是要有個性,有自我,有獨立人格,要知道個人的價值、尊嚴和權(quán)利。至于國家富強這一當時人們普遍關(guān)心的時代主題,魯迅并未忽視。他的說法是“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zhuǎn)為人國。人國既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于天下”。只要“人國既建”,國家富強就能附帶著實現(xiàn)。

這就是魯迅的“立人”思想。他關(guān)心的不是維新改良或排滿革命,也不是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因為在他看來,只要國民性不變,中國人的精神不變,即使身體強壯,也無濟于事;即使掌握了先進的武器,也只能去欺壓弱?。患词惯M行政治革命,也不過是在同樣的舞臺上重復上演陳舊的歷史劇。因此,國人所面臨的問題關(guān)鍵,不在堅船利炮,不在維新或革命,而在于讓國民成為一個個站立起來的覺醒的個人。

魯迅所描繪的看客形象。來源/1981年長春電影制片廠《藥》截圖

魯迅所描繪的看客形象。來源/1981年長春電影制片廠《藥》截圖

也因此,他問自己,也拷問著近代以來的每一位讀者:“從來如此,便對么?”

他會借錢玄同之口寫下“如果我嚷幾聲,能叫醒那幾個‘困在鐵屋子即將被悶死的’人,你就絕不能說他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他期盼中國的青年“應(yīng)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曾經(jīng)生活過的”。也因此,他說,“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如今的我們,又是否有勇氣說出“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魯迅畫像

魯迅畫像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蘇軾的詞,曾被魯迅贈與友人內(nèi)山完造。正是對國民性的思索,對絕望與希望的追問,使得魯迅成為具有時代穿透力的思想家,也深深吸引著日本的文學家、漢學家。歷史中、課本上的魯迅,永遠是一頭硬發(fā)伴著瘦削的臉龐,但他的文字卻永遠鮮活,仿佛蘊含著生命的律動,又如同期盼春天新發(fā)的嫩芽般,跨越時間的長河,期待著國民的生長與蛻變。

引用文獻:

徐志民.日本的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J].日本學刊,2021(S1):177-178.

陳漱渝.一位魯迅為他寫墓志的日本青年——魯迅與鐮田誠一[J].民主,2019(02):45-47.

呂周聚,藤井省三.日本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藤井省三教授訪談[J].社會科學輯刊,2017(03):149-154.

李新宇.魯迅的留學學歷[J].齊魯學刊,2022(05):146-160.

熊輝.魯迅作品在日本翻譯與接受研究綜述[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42(01):1-12.

劉婉明.文學主體的重建:論武田泰淳的魯迅情結(jié)[J].外國文學評論,2022(04):32-60.

劉德有. 魯迅與日本學者增田涉的交誼. 光明日報,2020年08月14日13版.

竹內(nèi)好的魯迅:寫《魯迅》獲得生的自覺. 南方周末,2006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