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來新民教授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58歲。
網友透露,來新民教授是轉陰第六天來上班的,去世當天下午4:30還在學院,5點回家后感覺不舒服,6:30送醫(yī)院,7點到醫(yī)院甚至就沒了生命特征。
來新民,1964年8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獲天津大學博士學位,1999年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出站。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系副主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工程圖書出版專家委員會委員。2002年上海市曙光學者。
來新民教授先后參加和承擔完成面向過程的轎車車身虛擬開發(fā)系統(tǒng)研究、面向過程的轎車底盤沖焊件精度質量控制體系研究、桑車2000型車身制造質量控制技術、Buick轎車車身尺寸偏差控制技術等多項國家863自然科學基金、企業(yè)及國際合作的科研項目。在車身診斷、檢測和分析方面,取得了諸多實用成果。
他在《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機械工程學報》、《計量學報》等國內外刊物上發(fā)表論文60篇,SCI/EI收錄9篇,申請專利3項,軟件版權登記1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了2000年中國汽車工業(y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獲2001年上海市產學研一等獎。主編《質量檢測與控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參編《機械設計基礎》等教材三本 。
上海交大報曾報道稱,2017年是來新民教授從教33周年、也是進入上海交通大學的第20個年頭,他對學生嚴格要求、又關心備至。來老師擔任一門本科生的《現(xiàn)代汽車制造》和碩士生的《誤差分析與測試數(shù)據(jù)處理》課程。
其中《現(xiàn)代汽車制造》這一課程,是時任機械工程系主任的來新民,親自從自己的課程開始的試點改革。他改革教學大綱,將《汽車制造工藝學》課程更名為《現(xiàn)代汽車制造》,改善了課程教學的知識結構。
同時革新教學方法,早在2010年就實驗項目式教學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項目課程設計、動手制作和項目答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來新民也因此獲2015年學院最受歡迎教師獎。
2022年12月28日,航天某型號總工程師李君龍感染新冠,陽康后,加班又發(fā)燒,最終沒有挺過去……
有人在微信朋友圈里悼念摯友:“他是航天二院二部某重大型號總師,李君龍。認為已經陽康,隨即加班忙到后半夜,又發(fā)燒,上午進ICU下午人就走了。”
李君龍同樣1964年出生,去世時年僅58歲。
來新民教授和李君龍總師年齡都不算很大,都不是新冠的高危人群。感染新冠后,癥狀體驗也都進入緩解區(qū)間。但可能皆因復工或者加班,身體狀態(tài)未曾恢復,直至發(fā)生無法挽回的悲劇。
前人的犧牲教訓,我們要及時總結。希望大家能夠做到知己知彼,掌控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把生命和健康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