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崔力文
如果說2022年的中國車市關鍵詞是“內(nèi)卷”,那么對于已然到來的2023年更想用“慘烈”形容。
是的,你沒有聽錯,比“激烈”更為夸張。至于誘因,非常簡單,還要從本周特斯拉那次“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突然官降聊起。
即便這家美國車企深知會遭到老車主大面積的維權(quán),深知會讓品牌信任度降至冰點,深知會催生出更多的“等等黨”,卻依舊把Model 3與Model Y分別拉到了22.99萬元與25.99萬元的在華歷史最低價。
行動之堅決,令人感嘆。但在我看來,背后也暴露出深層次的痛點。
其一,特斯拉曾經(jīng)爆棚的累計訂單消耗殆盡,終端新增客戶的乏力也是必須直面的事實,加之剛剛擴產(chǎn)完成的上海工廠就明晃晃的擺在那里,所以必須狠狠“割肉沖量”。
其二,無論Model 3也好,Model Y也罷,礙于推出已久,遲遲沒有煥新,產(chǎn)品力層面曾經(jīng)的領先優(yōu)勢,正在被后來者不斷蠶食甚至反超,那段非特斯拉不選的日子過去了。
而在“改款”真正到來并且大規(guī)模交付之前,只能被迫用損失毛利率的方式,祭出更多的誠意俘獲人心。
其三,身為掌舵者的馬斯克,對于2023年全球車市的消費活力與真實需求,持有悲觀態(tài)度,認為不排除發(fā)生一場大衰退的可能。
也恰恰由于身處這樣一個充滿變數(shù)的大環(huán)境下,必須采用各種方式,讓公司繼續(xù)保持向上增長的勢頭,不然就會再次陷入泥潭。
寫到這里,更想說:“實際上,特斯拉率先挑起的,就是一場不留任何情面的價格戰(zhàn)。”進而巨大的壓力,直接拋給了同樣想要繼續(xù)躍升的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們。
沒有獨善其身
“2023年應該不會太好過,會面臨諸多挑戰(zhàn)和困難、缺芯貴電、消費信心不足、競爭日趨激烈。但我們?nèi)孕拇婷篮茫_踏實地,以更豐富的產(chǎn)品線,更人性化的服務,更迅速便捷的交付,來實現(xiàn)25萬輛的交付目標!”
開年,各家車企拋出新的銷量預期,已經(jīng)成為既定規(guī)律。而上述一段話,則來自哪吒汽車CEO張勇。的確,這家新勢力造車在2022年,取得了還算不錯的成績單,累計交付量成功突破15萬輛。
或許,也是催生其喊出“25萬輛”底氣的來源??勺鳛榕杂^者,依然想說,或許有些過于樂觀。
就拿哪吒S舉例,當最大的直接競爭對手特斯拉Model 3降至23萬元,雙方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前景與貢獻可能遠沒有想象中的樂觀。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剛剛推出全新轎跑Hyper GT的埃安。這家新勢力造車所喊出“保50萬輛,爭60萬輛”的銷量目標,無疑更為夸張。
當然,包括即將迎來改款的小鵬P7,目前勢頭向好的深藍SL03、比亞迪漢、比亞迪海豹、蔚來ET5,包括仍處在艱難開拓階段的零跑C01、合創(chuàng)A06,雖然并不想太過妄自菲薄,但依然篤定的認為特斯拉Model 3的瘋狂“出刀”,對于所有人來說都絕算不上好事。
換言之,是被迫與它硬剛掉進“價格戰(zhàn)”的漩渦中,還是強行維持自身的定位與產(chǎn)品調(diào)性,更像是一道兩難的選擇題。
由此反觀特斯拉Model Y,身為一款更受國內(nèi)消費者偏愛的SUV車型,它的降價幅度無疑更大,長續(xù)航版甚至達到了4.8萬元。也恰恰因為如此,產(chǎn)生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
譬如,對于馬上就將切換至NT2平臺的蔚來ES6、蔚來EC6,正在產(chǎn)能爬坡階段的小鵬G9,即將上市的理想L7,銷量愈發(fā)向好的比亞迪唐,包括極氪001、問界M5、阿維塔011,以及剛剛發(fā)布的智己LS7等諸多競品來說,究竟怎樣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應對,目前也沒有解。
況且,還有一個更為嚴峻的情況必須知曉,隨著新能源國家補貼的徹底退坡,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的居高不下,加之芯片供應的持續(xù)短缺,開年“漲價潮”已經(jīng)開始在諸多自主品牌中蔓延。
而特斯拉的降價舉動,無疑更像是對所有人的“背刺”。奈何,這家美國車企就是有資本,去用如此直接的方式?jīng)_量與自保。
最終,造成的結(jié)果便是,除了讓2023年中國車市變得愈發(fā)“慘烈”,優(yōu)勝劣汰之下必然會發(fā)生又一次大洗牌,沒有誰能獨善其身,想要在這片充滿荊棘的叢林活下去,只能拼命。
只有你死我活
“我覺得特斯拉這波操作對于自主品牌,尤其是對于其中幾家強勢車企的影響較為有限,反而對于新能源轉(zhuǎn)型本就緩慢的合資品牌來說,帶來的沖擊是非常慘烈的?!?/p>
絕不是杜撰,上述一段觀點就來自身邊的友人。乍一看可能有些危言聳聽,但仔細思考過后卻有著幾分道理。畢竟,僅就已經(jīng)過去的2022年作為參考,的確感受到了在該維度,合資品牌的那種乏力。
首先,聚焦BBA。當見證了奔馳EQE上市不久后的主動“官降”,寶馬i3終端開賣后優(yōu)惠巨大的折扣,包括奧迪某經(jīng)銷商門店那幅寫著“我們也有純電新能源”海報的流出,除了覺得些許諷刺,更多感受到則是三者在電動化開拓過程中,那股深深地無可奈何之感。
當然,令BBA最痛苦的,還是曾經(jīng)引以為傲的“品牌溢價”,身處全新賽道迅速的被蠶食殆盡,甚至沒有留下一絲喘息的機會。
相比之下,同樣身為德系巨頭的大眾,雖然已經(jīng)在華分別位于南北合資公司祭出了ID.家族現(xiàn)階段最強的產(chǎn)品矩陣,可收獲的新增銷量只能說差強人意。并且軟件層面頻繁祭出的拉胯表現(xiàn)與各種插曲,或許才是令大眾真正感到焦慮與頭疼的地方。
至于豐田,作為整個bZ系列的“開山之作”,僅從bZ4X位于中國上市后所收獲的終端反饋來看,幾乎沒有掀起任何的水花。加之,與比亞迪合作推出bZ3的默默到來,都能明顯感受到它的無牌可打。
順勢縱觀整個日系,無論本田也好,日產(chǎn)也罷,身處全新賽道與頭部梯隊之間的距離,同樣相差很遠。
也恰恰因為這樣,隨著2023年一開始特斯拉就“殺瘋了”,以及自主品牌可以預見的繼續(xù)崛起,上述幾家曾經(jīng)位于中國車市掌握絕對話語權(quán)的霸主,試圖從新能源板塊分羹,只會變得愈發(fā)艱難。而對于其它本就弱勢的合資品牌來說,更像是天方夜譚。
并且要知道,更具性價比的特斯拉Model 3與Model Y,真正沖擊的對象,無疑還包括著類似豐田凱美瑞、本田雅閣、大眾帕薩特、奔馳C級、寶馬3系、奧迪A4,以及豐田RAV4、本田CR-V、大眾途觀、奔馳GLC、寶馬X3、奧迪Q5,這些各自細分市場中曾經(jīng)所謂的“標桿”。
由此將視角再度放大,除了新能源板塊難有作為,燃油車板塊原有份額的被蠶食與逐步失守,或許是合資品牌更應該擔憂的。畢竟,一旦進攻乏力與城門失守同時發(fā)生,造成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