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ū疚膬?nèi)容來源于抖音直播“老俞閑話——對話周國平郭紅夫婦”)
周國平老師出生于1945年,比我年長17歲。17年差不多是一代人的記憶,比如他經(jīng)歷了十年之前的歲月,又經(jīng)歷了十年的動蕩。他在那個沒有多少人讀書的歲月中堅持讀書和思考,后來又經(jīng)歷了完整的改革開放、思想解放、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經(jīng)歷了中國的年輕人從歡呼到現(xiàn)在的迷茫。周老師對年輕人有如此多的深刻的、真誠的指導,真的是能讓人受益良多。今天邀請到周國平老師,一起聊聊。
01. 優(yōu)秀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自律
俞敏洪:周老師讀書的興趣是在什么年齡,什么環(huán)境下養(yǎng)成的?
周國平:對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應該是很早就開始了,而且我覺得是自發(fā)的。我上初中的時候家在上海,從我家到學校走路要半個多小時將近一個小時,但是有軌電車坐四站路就能到,坐四站路要四分錢,我家里每天給我的來回車費我舍不得用的,我就走路。在這路上有個舊書店,我每次都要去那個舊書店看書,有什么我想要的書,錢夠就直接買了,如果不夠,再過幾天車費集夠了我再去把它買回來。那時候就養(yǎng)成了習慣,我想要書,我想看書,有時候就在舊書店站在那里看,直到把那本書看完。
記得高中的時候我特別愛讀書,上海中學是住校的,我會經(jīng)常去閱覽室,墻上貼了一些名人語錄,我最忘不掉的就是高爾基的一條,他說“我撲在書本上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這句話把我的心情表達得太準確、太貼切了,我當時就是這樣的感覺,對閱讀有一種饑餓感。
俞敏洪: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如果在小時候沒有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怎樣才能讓他們也產(chǎn)生這種對書的渴望?
周國平:要學游泳,只能在游泳過程中學會游泳,要愛上讀書,只能在讀書的過程中愛上讀書。我覺得說多少道理都是沒用的,如果還沒養(yǎng)成這個愛好和習慣,那就要去嘗試。因為如果在你讀一批書時,遇到了喜歡的書,特別對你胃口,才能真正把你對書的愛好給激發(fā)出來,所以這其中會有一個過程,但是你首先要去讀。
俞敏洪:所以想要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人,不一定上來就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因為讀不下去,但可以讀一本比較輕松的、帶有故事性和一定思想性的書。
閱讀是一個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事情,但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很多人包括成年人在內(nèi)的專注力和注意力正在迅速地被手機等電子設備傷害,這對個人的思考能力會有比較大的傷害。你對現(xiàn)代人注意力分散、被電子設備牽制的情況有什么建議嗎?
周國平:我覺得這沒有辦法,只能給自己訂立強制性規(guī)則,比如在休息的時候,可以規(guī)定自己讀一小時的書,這期間不碰手機。給自己定這樣的規(guī)則,然后去遵守它。
過了一定的時間,確實從讀書里嘗到了甜頭后,這個習慣就會養(yǎng)成了,不碰手機這件事也不再會是強制性的。這是一個從強制到自愿,從必然到自然的過程。
俞敏洪:其實大部分情況下,一個人好習慣的養(yǎng)成剛開始都是強制的,因為人的天性習慣于自由散漫。所以我也想對很多家長說,對于孩子優(yōu)秀習慣的養(yǎng)成最難的就是剛開始,因為孩子也有天性,想給孩子養(yǎng)成閱讀這樣的習慣,剛開始其實也是要給孩子定規(guī)矩的。
對成人來說,優(yōu)秀習慣的養(yǎng)成完全需要靠自律。我也受手機的影響,那我現(xiàn)在給自己規(guī)定,比如我這一個小時要讀《歲月與心情》這本書,讀書的時候我就會把手機放在我夠不著的地方,而且手機是完全靜音的,在這一小時里我也不會再干別的,這就是我強制自己的一小時。
02. 如何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
俞敏洪:談到《歲月與心情》一書,其實在閱讀之后,我很吃驚你能在十幾年前寫出來這么一本好書,而且當時你剛好是我現(xiàn)在的這個年齡。能把自己的各個方面,正面、反面、內(nèi)心和外在,全部都坦誠地寫出來,你的勇氣相當了不起。
周國平:在某種意義上,我覺得我能屏蔽掉很多東西。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會把“別人怎么看”、“以后會有什么影響”、“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這些問題屏蔽掉,完全不去考慮。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我馬上要60歲了,人生已經(jīng)走了一大半的路程了,應該做個總結(jié)了。要做這樣一個總結(jié),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誠實,如果不誠實就沒有必要做,沒有價值。序言的標題就說我判決自己誠實,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必須誠實。
當時的感覺就像我面對我的上帝,旁無他人,熟人也好,陌生人也好,讀者也好,在那個時候?qū)ξ襾碚f都不存在,我就是面對我的上帝來回顧、檢討我的一生,當時就是這樣一個心情。當然其實要完全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肯定還是有一些不夠坦誠的地方,有的是自己沒有發(fā)現(xiàn)的,有的是自己還會有逃避的,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但我想我基本做到了坦誠。
俞敏洪:一個人能夠真正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面對自己的過去,面對自己做過的事情,對自己做不到位的地方進行檢討,對自己的思考進行再次反思,這樣的事情其實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能夠做到的人,生命的幸福指數(shù),或者對生命的感悟能力會大大加強,并且對以后的生命帶有重大的指導和正向的引導作用。
那么,如何讓一個普通人也能夠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面對自己生命的是是非非,還能放過自己一馬,重新回歸到自己的良心世界,在未來做出更好的事情?
周國平:當我面對過去的經(jīng)歷,去分析它時,我感覺“我”其實比我自己站得要高,比我要寫的周國平站得高。
那個時候你會感覺自己跳出了一個身體的小我,站在一個高的位置上去看“他”,這個時候我是挺得意的,感覺是一個神去看一個人的感覺,當然這只是個比喻。但是在這樣一個高度,你對“他”既是嚴格的,不允許“他”隱瞞,但同時你對“他”又是寬容的,因為你已經(jīng)把“他”看成了凡人,你比“他”高,所以你會寬容“他”。后來我總結(jié),我實際上是把一個具體的我,當作一個妥協(xié)人性認識社會的標本,這是很科學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身體里都有一個神,都有一個更高的自我,要讓那個更高的自我,來審視這個具體的自我。
俞敏洪:這是不是有點像弗洛伊德所說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個本體我的概念?
周國平:弗洛伊德這三個概念,實際是在分析人心理上出問題的原因,這三個“我”發(fā)生了沖突。本我是一個本能的我,自我是一個有意識的我,超我是這個社會的我。這三者之間有一種沖突,互相之間又為了避免這個沖突有些隱澀,然后造成了一些心理疾患。
但總的來說,我覺得弗洛伊德不是個哲學家,他缺少這個角度。真正要說類似角度的話,可能蒙田更貼切。蒙田的隨筆雖然沒有寫自己很具體的事情,但是他確實把自己作為一個標本去分析人性,一方面看到人性平凡的地方,甚至是人性的弱點,另一方面又寬容一笑。但是,和蒙田那本書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我對自己的經(jīng)歷寫得很具體,他沒寫。
俞敏洪:是的。蒙田是散文式來寫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你在《心情與歲月》中則是連續(xù)式的,從童年開始一直寫到60歲,對于所有的生命、生活、經(jīng)歷、朋友、感情、友誼、思想的思考,它是有可讀性的,因為你把所有表達安排在了具備可讀性的故事中。
剛才提到了人的狀態(tài),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可以分成三種狀態(tài),第一種狀態(tài)叫做分解自己,分解自己的過去,過去哪些事情在人生中間做對了,哪些事情做錯了,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哪些事情繼續(xù)做會對未來人生有很大的好處,某種意義上有點像孔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
第二個,是要放下自己。人生中很多東西其實是放不下的,所以放下自己也是在饒過自己。我生命中也有很多糾結(jié)的事情,在我年輕的時候有那么一段時間,我既放不過別人也放不過自己,甚至在20年前得過輕度的狂躁癥,有過想從20樓跳下去的經(jīng)歷,這實際上就是沒有放過自己,對眼前的事情想不透,對未來的事情想不清。
第三個,面向未來,人應該組裝自己,把自己好的東西拼裝起來。就像之前提到,人除了獸性、人性還有神性,那該怎樣展示更多的人性和神性美好的一面,把自己重新組裝成一個全新的自己?這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情。
周國平:組裝自己是個很有意思的概念,聽起來有一點技術(shù)性,換個說法就是完善自己。我們具備了好的要素,但是如何用好的結(jié)構(gòu)把它體現(xiàn)出來。
03. 人生本無意義
俞敏洪:我發(fā)現(xiàn)有的人人生困惑很少,有的人人生困惑很多,似乎對于人的一生來說,困惑這件事情是由不得你本人的。但我確實碰上過沒啥困惑的人,就是勇往直前,一心干事業(yè),一心搞研究,性格很單純,個性也很快樂,跟他聊到這種生命困惑的時候,他說他沒有,他過得很好,我很羨慕這樣的人。而我是常常會有人生困惑的人,甚至有時候沒事找事,就問問自己做事情的意義,人生的意義等等這樣的問題。周老師,你覺得困惑有高下之分嗎?
周國平:有些人就是沒困惑,有些人容易困惑,我覺得人就是不一樣的。那些讓世世代代哲人們困惑的問題有些人就是沒想到,他們沒有想那些問題也活得很好,而哲學家想了半天,最后追求的就是“可以不想”、沒有困惑的狀態(tài),想的目的是為了解除這個困惑,能夠達到那種單純的狀態(tài),但對于哲學家來說,不容易達到,既然想了就很難再沒有困惑。“沒有困惑”那種單純的狀態(tài),我覺得是很好的,包括大哲學家們也羨慕的一種狀態(tài)。
而關(guān)于“哪些問題應該困惑,哪些問題不應該困惑”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其實很難用“哪些應該”、“哪些不應該”來區(qū)分,可能有些人就是為一些小事情在那里困惑,但我不把它稱為困惑,我把它稱為“焦慮” 、“糾結(jié)”。其實那種困惑是不可能給人提升的,你越糾結(jié)那些小事,可能就會深陷其中,這個我不欣賞、也不贊賞。
俞敏洪:到現(xiàn)在為止,你的人生還有困惑嗎?
周國平:讓我感到困惑的,或者讓那些哲學家們感到困惑的問題,應該都是人生的一些大問題,說到底就是“人活著到底有沒有意義”。人生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最后的結(jié)局是死亡,如果你不信教就會很虛無,那它到底有什么意義?
對我來說,這確實不是一個抽象的問題,也不是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性命攸關(guān)的問題。我從小就為這個問題而苦惱,從中學的時候就極其苦惱,如果不能找到一個答案,就不得安寧。后來我從哲學家們的書里看到,他們也為這個問題苦惱,尤其是帕斯卡爾,在《思想錄》里,這個問題非常折磨他。因為如果你生而為人,度過很短暫的一生后,人又沒有了,那這個問題就自然會存在:人生到底有什么意義?
俞敏洪:對于有些人來說,“追求人生的意義”這件事是不是本身就是無事生非?如果說一個人有一定的能力,吃吃喝喝,人生快樂,天天過著平凡的生活,不去思考人生的苦惱,不去思考人生的意義,這樣的人生又是否有意義?還是說這種“不思考意義的過程”反而是一種意義,而“思考意義的過程”反而給自己帶來了很多苦惱?
周國平:如果一個人不考慮這樣的問題,可能就沒有這方面的痛苦,也挺好。但是這并不是你想不考慮就可以不考慮的。對于有些人來說,他已經(jīng)考慮了這個問題了,已經(jīng)甩不掉了,如果讓他不考慮,他其實做不到。我就是這樣,我覺得考慮這個問題會有痛苦,這是一個必要的代價,但這種痛苦也會有收獲。雖然可能最后仍然沒有找到答案,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一個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會有一個讓自己的心靈豐富化的過程。你去想這個問題,你就會去看有關(guān)的書,去尋找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
實際上,人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人生沒有意義。但就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哲學、宗教、藝術(shù)。哲學、宗教、藝術(shù)是怎么產(chǎn)生的?就是為了解決“意義”問題而產(chǎn)生的。正因為有了哲學、宗教、藝術(shù),人們感覺人生似乎有了意義。無論你是在哪一個領(lǐng)域,哲學、宗教、藝術(shù),只要在這個領(lǐng)域里往深了走,就會發(fā)現(xiàn)人活著還是有意義的。
所以,人生本無意義,但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人的精神生活,而這種精神生活為人生提供了意義,這就是收獲。但如果只是局限于吃吃喝喝,那在精神層面還是太薄了。
俞敏洪:馬克斯·韋伯曾經(jīng)說,人就是掛在意義蜘蛛網(wǎng)上的動物,你想不想尋找,意義都在。我的理解比較簡單,之所以人生要去尋找有意義的生活,每天做有意義的事情,是因為生命本身在渴望豐富性和充實性,而有豐富性和充實性的生命一定會讓自己變得更加愉悅,這種愉悅不是吃吃喝喝般的口腹愉悅,而是一種精神上、心靈上的愉悅。
比如,當我要做某件事情時,我會想如果在同一個時間去做別的事,是否會對自己或者別人有更大的好處。我會有兩種評價標準,第一,對我本人來說,這件事情是不是我內(nèi)心想做的。第二,這件事情是不是會給別人帶來某種快樂,以及是不是有意義。這個意義,最后就是歸到人生意義上,歸到內(nèi)心的充實和快樂上。我現(xiàn)在做事基本就是遵循這個標準。
人生也一樣,當我們選擇做一件事的時候,別的事情就不能做,那么你做這件事情對你的意義以及人生的充實性和收獲,哪件事能帶來更大、更多,就應該去做哪件事。這是我日常做事和未來規(guī)劃的一個標準,你覺得這個想法對嗎?
周國平:我覺得特別好。實際上你給“意義”定了兩個標準。一是自己精神上的充實和豐富,二是給他人謀來的幸福。這兩條其實是哲學家們對于幸福這個問題比較主流的標準,有了這兩條,就能享受到作為人所能達到的最大幸福。
俞敏洪:周老師有沒有想過,像你這樣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思考人生,在17歲上北大哲學系,有可能老天就是派你來幫助我們這些人進行這樣更深度的思考的。
周國平:我覺得我沒有這樣的使命,完全是巧合而已。我是一個社會性很弱的人,因為我的性格比較內(nèi)向、比較孤僻、比較孤獨,不太善于、也不太喜歡進行社會交往活動。如果按照我的性格來發(fā)展,可能不會在社會上發(fā)揮什么作用,但是我恰恰走了哲學這條路。
走這條路實際上是非常偶然的,不是一個特別自覺的選擇,但也因為我性格的原因,我常常會想很多,總是會想一些問題,而走了哲學這條路以后,我去看很多歷史上的哲學家寫的東西,發(fā)現(xiàn)那些讓我困惑的問題他們也在思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是為了解決我自己的問題,然后參照這些哲學家的思考,最后把我自己的感悟?qū)懥顺鰜?,沒有想到會在許多讀者的心靈中發(fā)生影響,它的效果也不是我主動去追求來的,這可能是一種巧合,算是產(chǎn)生了比較好的作用,也會發(fā)現(xiàn),原來讓我困惑的問題也讓許多人感到困惑,我們有共同的問題。
04. 孤獨其實是一種人生動力
俞敏洪:在北大畢業(yè)后,你到農(nóng)村待了整整十年,這十年對你來說是一種怎樣的體會?這十年是生命的浪費,還是生命的財富?
周國平:其實兩者皆有。如果我有選擇的權(quán)利,我絕不會選擇大學畢業(yè)后到農(nóng)村一個小縣城里待十年。但是命運安排了你要過這樣的生活,它就不能僅僅是損失,至少我不能讓它完全變成損失,我一定要讓它有財富、有收獲。我覺得人在任何環(huán)境里,都應該是這樣一種生活態(tài)度。
所以不能說文革十年間,我們的生命浪費掉了,其實一個對自己生命負責的人,一個善于去感受和思考的人,永遠不會讓自己陷入“生命絕對浪費”的狀況。
當時我在廣西一個很小的縣城里,確實感到非常孤獨。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和寫作,可是在小縣城里,真的沒人讀書。當年,有60多個大學生被分到那個小縣城,大家來自全國各地,大部分是廣西的大學生,當然也有北大、科技大學、復旦大學的,但真到了那里以后,大家都不讀書了。
其實,我真的沒有辦法和人交流。當時最痛苦的是沒有人可以和我深入地交談,來談我看的這些書。我當時仍然堅持寫作,包括寫《韓非子》筆記之類的,寫了很多這樣的筆記整理成論文,也寫了大量日記。但我寫的東西沒有讀者,更別說有地方發(fā)表,那時候所有的報紙都關(guān)掉了,都是統(tǒng)一的新聞報道,不刊登任何文章,所有的雜志也都沒有,我寫的東西完全沒有發(fā)表的可能,就是自己看,連周圍感興趣可以分享的人都沒有。
俞敏洪:所以你大學畢業(yè)后,在農(nóng)村沒有任何人可以交流,當時大環(huán)境也不允許你發(fā)表任何言論的情況下,有兩件事很值得關(guān)注。第一,當一個人遇到磨難、不順、挫折,甚至前途一片黑暗的時候,應該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第二,當一個人面臨幾乎沒有盡頭的孤獨時,如何去忍受,化解這種孤獨?
周國平: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苦難和如何化解孤獨,對我來說是同一個問題。當時我看明白了一點,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如果要讓自己活下去,讓自己感覺活著還有意義,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放棄讀書和寫作。
當時我周圍的人,包括分配到那里的大學生,他們中的大部分基本上被環(huán)境同化了,過著一種每天吃飯、上班,沒有任何追求的生活,然后結(jié)婚生子。但我不愿意過這樣的生活。
還有一種方式是爭取走仕途。當時對知識分子來說,唯一取得外在成功的路就是走仕途,當官員。其實當時我有這樣的條件,在六十幾個大學生里,只有我一個人留在縣委機關(guān)縣委宣傳部,恐怕他們當時也有這個意圖,因為我是北大哲學系畢業(yè)。但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我也發(fā)現(xiàn),這條路不適合我。因為我無法不讀書寫作,我無法和大家一起吃喝打牌,花很多時間去聊天串門。但如果不這樣做,他們會給你一個評價,說這個人脫離群眾,驕傲自滿,知識分子的臭毛病沒改,當時他們對我的評價就是這樣。
此外,我這個人比較愛說真話,我自己的想法,我喜歡說出來,但在當時的縣委機關(guān)里,這樣做是很不合適的,領(lǐng)導很不喜歡。
所以,我看得很明白,對我來說既不能走仕途,又不愿意像蕓蕓眾生這樣過下去,我要讓我的生活顯得還有一點意義,唯一的辦法就是讀書寫作。你說絕望嗎?其實我也絕望,因為那個時候看不到時代會變,我還能有機會從那里出來,我當時就以為這一輩子就在那里了,那么我也就這樣過吧。
俞敏洪:能在看不見希望的情況下,保持這種狀態(tài)其實很了不起。我從小在農(nóng)村,在我16歲之前中國沒有考大學這一說,但在我13歲左右的時候,中國有一個叫做推舉工農(nóng)兵學員上大學的做法,我就從此看到希望了。我為什么從13歲開始拼命干農(nóng)活?因為我知道如果能把農(nóng)活干得特別好,讓全體老百姓覺得你就是一個特別優(yōu)秀的人,他們就可能推舉你去上工農(nóng)兵大學。所以在我13歲到16歲三年左右的時間,獲得了無數(shù)農(nóng)村勞動的獎狀。但等到我成為一個非常合格的農(nóng)民后,突然告訴我上大學要考試了,于是,我在1977年第一次高考前進入高中,為了考試開始努力學習。
對我來說,人是需要看到希望的,所以我覺得你剛才描述的狀態(tài)特別了不起,因為你在那種環(huán)境下,沒有任何人會告訴你這輩子還能走出小縣城。在這種情況下,你看書和寫作就不再有任何功利性,只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每一天堅持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所以我覺得,當一個人生命的支撐是來自于自己內(nèi)心的時候,支撐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
周國平:其實也沒有那么強大,我也不知道我能堅持多久,幸好1976年四人幫倒臺開始恢復高考,可以考研究生,如果過去的情況一直延續(xù)很長時間,我也不知道能堅持多久。
俞敏洪:從你的書中讀出來,你會一直堅持下去。因為你內(nèi)心的信念,用一句話來總結(jié),不放棄希望的人終將得到希望。您在《孤獨三部曲》中寫了方方面面的東西,生命、生死、孤獨,對自己的認識、愛情、婚姻、人性、幸福、苦難、命運、讀書、人生境界、人生感悟等。但你為什么要起《孤獨三部曲》這樣的名字?結(jié)合剛才聊到的經(jīng)歷,你對孤獨這件事情有怎樣的看法?孤獨跟人生有什么關(guān)系?以及當我們不敢或不想面對孤獨的時候,應該做些什么?
周國平:這三本書實際是根據(jù)我的散文編輯出來的,多少和孤獨有點關(guān)系,但不是專門圍繞孤獨來寫的。
關(guān)于孤獨這個問題,我想得比較多,因為我自己就是個比較孤獨的人。孤獨這個詞,有時候我們把它當作一個好詞,覺得孤獨很美,很有檔次。有時候我們又覺得孤獨是件壞事,孤獨讓人痛苦。實際上它的含義是不一樣的。我首先想說說,人為什么會孤獨。
首先說孤獨的好。當我感到孤獨的時候,可以說有點孤芳自賞。這種孤獨的原因是什么?實際上人都是有精神能量的,當精神能量積壓得很多,找不到釋放渠道的時候,就會感到難受,這種難受的感覺叫做孤獨。這樣的孤獨是又痛苦又快樂的,痛苦是因為找不到釋放的渠道,快樂是因為你知道自己有好東西,你知道自己有很多能量,所以會又痛苦又快樂。
歷史上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尼采,他有思想的能量,但是他的思想得不到別人的理解,他很孤獨。這種孤獨其實就是精神能量非常豐滿,但是沒有人去接受他,沒有人愿意共享他的能量。就好像一個人積壓了很多愛的能量,但是找不到一個他愛的人可以來釋放這個能量,那他就會感到孤獨。
我想這種孤獨其實是一種好的孤獨?,F(xiàn)在這個時代和社會,其實不夠珍惜這樣的孤獨。你有這樣的孤獨,懷才不遇也好,懷春不遇也好,你有愛但找不到愛的人也好,這些都是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但是現(xiàn)在有這樣孤獨感的人很稀少,人們都因為一些表面的東西變得沒有心思去體會這樣的孤獨了,這一點是特別遺憾的。
俞敏洪:有的人其實會混淆孤單和孤獨,能分析一下嗎?
周國平:孤單,是客觀情景造成的“沒有朋友,沒有相愛的人”的一種狀態(tài)。孤僻,即不合群,我認為這是性格上的一種缺點。而孤獨,實際上是表達一種內(nèi)在的體驗,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是很可貴的。
在人群中的孤獨,不光是指在某種具體的場合中感覺很不合群,所以感到孤獨,這僅僅是一個具體化的呈現(xiàn)。我也可以說它是個象征,象征我們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很喧鬧,就像一個大的交際場,網(wǎng)絡就是個大的交際場。在大的交際場里,如果真的感覺不合群,這不是你喜歡的生活,你沒找到真正的交流和溝通,證明你就不會被這樣一個環(huán)境同化。
俞敏洪:三個 “孤”字區(qū)分得很清楚,我很受啟發(fā)。確實孤僻某種意義上是個性上的問題,孤僻的人反而要學會與人群打交道。孤單其實描寫的是一種狀態(tài),所謂孤單就是剛好你身邊沒有認識的、熟悉的人,或者一個人處在某個狀態(tài)中想要跟人交往而找不到。但是孤獨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我認為孤獨的人分兩種,一種就是在人群中間,但卻發(fā)現(xiàn)這群人其實沒法跟你真正進行心靈上的交流,而你希望找到的是另外一群人,除非你改變環(huán)境,否則你找不到。
像我當初在農(nóng)村,一心一意想要考上大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村民,包括我的伙伴們,沒有一個人要上大學,也沒有一個人讀書,而我變成了農(nóng)民中唯一的一個讀書人。
所以當他們看見我抱著書在讀,尤其后來我戴上了眼鏡,我就被排斥了。當時我還沒考上大學,但他們見我就叫我“大學生”,這其實是對我的一種諷刺,我很受傷。那時候,我覺得整個村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我,這是一種孤獨。
但后來到了北大,我的同學老師都比我厲害,我反而不孤獨了,每天都忙于向他們學習。后來我做了新東方,當時雇傭的大多是下崗工人,我又發(fā)現(xiàn)每天除了指揮他們干活以外,很難和他們有任何心理和精神的交流,我就感到很孤獨。后來我直接跑到美國找我大學的同班同學,不僅僅是讓他們回來跟我一起干活,更是讓他們回來跟我一起聊天,聊天的同時大家一起干活。
第二種,我覺得孤獨有點像屈原那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狀態(tài)。
周國平:所以孤獨實際上成了一種動力,一種強有力的動力。而且這實際上也是我讀書的一個動力。如果在周圍的環(huán)境里,沒有可以交流的人,你就會從書里去尋找交流。
05. 愛情、婚姻與性
俞敏洪:在三本書中,你談到了不少愛情、婚姻、性的話題,你覺得,對現(xiàn)代青年來說,在追求事業(yè)和人生發(fā)展的過程中,應當如何把性、愛情和婚姻和諧地結(jié)合起來?或者應當如何取舍?此外,現(xiàn)代人對性這件事情更加開放。這種開放對于社會來說,對未來來說,到底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
周國平:我們這一代人是從性的禁錮狀態(tài),這樣一個時代過來的。近三四十年來,性在中國的開放程度已經(jīng)相當驚人了。
我本人對性是相對開放的一個狀態(tài),我本人是持一個認可的態(tài)度。我覺得它總比性禁錮好,尤其青年男女,他們之間如果要真正找到自己合適的、喜歡的、愛的人,性開放的狀態(tài)更有助于此。兩個人之間有沒有親密關(guān)系,能不能保持下去,是要經(jīng)過試驗的。人生這么大的事情,是應該經(jīng)過試驗的,性相對開放的狀態(tài),就為那個試驗提供了一個條件。我們當年是不允許試驗的,一試驗就犯錯誤,就會受處分,我覺得很荒唐。所以我覺得性的相對開放相比禁錮是個進步。
俞敏洪:你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性交往是一定要以愛情為基礎(chǔ),還是可以相對放松一些?
周國平:我覺得這是兩個不同的規(guī)則。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性是肉體生活,它遵循的是快樂原則,愛情是精神生活,它遵循的是理想原則,婚姻是社會生活,它遵循的是現(xiàn)實原則。這是三個不同的東西。婚姻的困難在于,要把這三個不同的東西變成一個東西,所以婚姻總是出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因為它本來就是不同的,本來就是互相矛盾的。我實際上回答了你剛才提的問題,性和愛情相對是不同的東西。
盧梭也講過這個問題,他說性和愛情是不同的,盧梭是西方性解放的首倡者,他有一本書叫做《婚姻革命》,就是專門講性解放的。
俞敏洪:他自己本人的行為,包括他寫的東西,也是反復在強調(diào)自己在這方面的解放。
周國平:是的,但我覺得他開放婚姻的那種試驗是失敗的,因為他不斷地結(jié)婚、離婚。他認為在婚姻里兩個人互相相愛,但同時兩個人都應該保持婚姻外的性自由,這是他的觀點,并且他也是這樣做的。但從薩特和波伏娃的實踐中能看到,雖然他們有協(xié)議,但最后還是互相嫉妒得很厲害,盧梭也沒成功。所以我覺得婚姻的問題就在這里,本來三個不同東西,怎么能統(tǒng)一起來,這是它的難題。但盧梭也強調(diào)了,單純的性關(guān)系價值是很低的,只有和愛結(jié)合在一起它才有價值。
俞敏洪:會有人認為,想要做大事業(yè)就需要清心寡欲,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周國平:我不同意。首先做大事業(yè)是為了什么?如果僅僅是為了出人頭地,那這個目標有點太平庸,而且做不成本質(zhì)意義上的大事業(yè)。我認為做大事業(yè)一定需要熱情,熱情非常重要,一種出自生命根底里的熱情,一個清心寡欲的人是不容易有這樣熱情的。
俞敏洪:我覺得熱情來自于人對美的追求,對大自然美的追求,社會美的追求,包括對性別美的追求。而且人做事業(yè)的很大一個動力來自于別人贊賞的眼光,包括同性贊賞的眼光、異性贊賞的眼光。人是不可能完全免俗,進入到神圣境界里去的。
周國平:不應該否定欲望,給欲望一個正確的方向就好。
俞敏洪:人的欲望是可以引導的,引導到更好的事情上去,或者用更規(guī)范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一個人如果真的變得清心寡欲,可能對個人來說是一個平靜的狀態(tài),但從對自己的事業(yè)發(fā)展、對社會的貢獻這個角度來說,這件事就有待商榷了。
周國平:想做大事業(yè)這本身也是一種欲望。
俞敏洪:之前有報告提到,現(xiàn)在中國的離婚率越來越高,全國平均下來達到了百分之四五十的狀態(tài)?,F(xiàn)在社會的高離婚率,家庭之間破碎的狀態(tài),使不少孩子也因此受到了一定傷害。而現(xiàn)在國家也出了一系列政策促使人口增長。這些問題綜合下來,你怎么看?
周國平:以前離婚率很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對婚姻的傳統(tǒng)觀念,因為在那個時代,離婚好像是一件壞事,是不光彩的,人們盡可能避免。哪怕是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也可能會盡力維持。從這一點上來說,現(xiàn)在離婚相對比較自由,人們在這方面的精神顧慮會少得多,我覺得這還是個進步。
但整體上來看,尤其在年輕人,不要說生育的意圖,甚至結(jié)婚的意圖普遍都很弱。這里面有兩個原因,一是客觀情況,生存壓力比較大。我本人是這樣看的,兩個人結(jié)婚最重要的一個目標是生孩子,如果不生孩子,結(jié)婚可有可無,只要感情好,其實不一定非要法律上這個手續(xù)。但如果要生育、要有孩子,結(jié)婚是必須的,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家。所以結(jié)婚的意愿減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生育意愿減弱,很大的原因則是生活壓力太大,孩子的教育、撫養(yǎng)成本太高,現(xiàn)在年輕人普遍承受不起。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觀念的變化。因為以前人們認為人生的正常道路就是結(jié)婚生子、延續(xù)后代。但現(xiàn)在這個觀念已經(jīng)受到了很大的動搖,很多人并不覺得自己有這個需要,更沒有責任來完成人類的繁衍。雖然造成這個觀念的原因,有一些是可以被理解的,但這個觀念本身是錯的。這樣的觀念現(xiàn)在流行起來,我覺得是值得擔憂的。
06. 從《長島小記》看家庭經(jīng)營之道
俞敏洪:你現(xiàn)在有非常完美的家,美好的愛人,兩個美好的孩子。我從郭紅老師的書《長島小記》里讀到了你們兩個可愛的孩子,一個叫啾啾,一個叫叩叩。
周國平:是的,啾啾去年剛大學畢業(yè),叩叩現(xiàn)在還在上初三。
俞敏洪:那會不會覺得自己有孩子太晚?
周國平:沒有,一點都不晚,再來兩個更好。我覺得有孩子特別好,所以我就特別不理解現(xiàn)在的年輕人。要讓一個家庭有活力,最好的辦法是有孩子、有嬰兒,有來自天國的小天使,這是最好的辦法。
俞敏洪:這可能需要一定的人生閱歷才能夠理解,之前我在直播中說過,大家都認為有了孩子以后會帶來很多煩惱,確實會有煩惱,但孩子真的出生后,他們給你帶來的快樂一定是大于煩惱的。那你當了父親以后,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多嗎?
周國平:孩子小時候我都全力以赴,會花很多時間跟他們在一起。啾啾出生的時候,我53歲,還在上班,但叩叩出生的時候我已經(jīng)退休了。我在社科院上班,也不坐班,會有大量的時間,我的主要工作是看書和寫作。孩子小的時候,我就覺得我什么都可以放下,寫什么東西,以后再寫,著什么急,我會花很多時間跟孩子玩。而且我特別珍惜孩子在幼兒時期語言發(fā)展的階段,他會說很多非??蓯鄣脑挕`编毙r候,我為她寫了幾十萬字的日記,后來我就從那里面整理出一本書,《寶貝,寶貝》。那里面她的語言精彩極了,小孩真的是天才,所有的小孩都是天才。
俞敏洪:現(xiàn)在啾啾都大學畢業(yè)了,還能跟你完全平等、坦誠、無憂無慮地進行交流嗎?
周國平:我發(fā)現(xiàn)有這么一個過程,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有一個和你拉開距離的過程,TA要獨立了。實際上我覺得是大自然安排的,TA不一定能很明確的意識到,但TA就會跟你拉開距離,用一種冷眼旁觀的眼光來看你、觀察你,好像跟你也不是那么貼心。過了那段時間以后,TA又回歸了,跟你更親了,但這是一種更加成熟的親密關(guān)系?,F(xiàn)在我女兒就是這樣,她跟我拉開距離的時候我挺失落的,但是她現(xiàn)在越來越跟我親。
07. 和郭紅對話《長島小記》
俞敏洪:從郭紅老師的《長島小記》中能感受到,雖然是在疫情封閉期間,但你在這樣封閉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美,自然的美,家庭的美,人性的美,發(fā)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和交往的美,而你又用非常優(yōu)美的文筆寫了出來,這是讓我很感動的一件事。讀了你的書以后,這種家庭生活給孩子帶來的美好感覺,甚至讓周國平老師覺得“再也不想離開”的家的感覺,讓我覺得你真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想問一下,一個家怎樣才能操持好,往更加溫馨和美好的方向發(fā)展?
郭紅: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們都不是剛開始就有答案的,即使結(jié)婚、走到一起的時候會這樣想,但在面對生活很多瑣事時,還是會對此產(chǎn)生懷疑。我也一樣,有時候會覺得過日子太難了。但我覺得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尤其兩個人遇到?jīng)_突,對經(jīng)營一個家庭沒有信心的時候,我常常問自己一個問題,當初和他結(jié)婚時,你喜歡他的那些東西還在不在?我會想一下,如果最開始兩個人相愛的基礎(chǔ)還在,其實這會讓我對經(jīng)營和這段婚姻有信心、有樂趣,否則就沒有辦法。所以我想我也沒有別的什么絕招。
俞敏洪:讀完你的書,有三個感受。第一,你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妻子和母親;第二,你保持了一種天真和好奇的天性,或者說性格;第三,你能夠跟孩子們和周老師玩到一起,生活在一起。一個人要把這三者放在一起,其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以一個成熟女性的姿態(tài)來對待家庭、孩子和老公,以及用一個活潑的心態(tài)來對待自己的生活,關(guān)于這兩點,你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郭紅:這就要感謝周老師了,他理解力很強,他會認為這是我很重要的品質(zhì)和天性,他不會覺得我的天真是一種缺點,也不認為我應該變得更成熟、更世故,他保護得比較好。
俞敏洪:因為周老師自己也不世故。
周國平:俞老師,她以成熟女性的態(tài)度去對待家庭,這一點能夠堅持下來,是因為有我的配合。第二,她用天真、好奇的態(tài)度來對待自己的生活,這一點能夠發(fā)揚出來,是因為我的欣賞,這兩點優(yōu)點都不能缺我。
我覺得兩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有個基本面,這個基本面是好的,什么問題都能解決。家庭中的爭吵大多數(shù)是因為一些瑣碎的事情,比如兩個人性格不一樣,我會比較講究條理,她就比較浪漫,這會發(fā)生沖突的。后來我就總結(jié)出一條婚姻中的原則,就是不要試圖去改變對方,尤其不要試圖去改變對方的性格,性格是不可改變的。對于我們每個人的性格來說,要揚長避短,發(fā)揚自己性格好的那一面,去抵消不好的那一面。對于對方來說,我們要欣賞對方性格好的那一面,然后接受你認為不好的那一面。
其實很多爭吵是因為你試圖要改變對方,而不是因為這種差異造成的。這種差異本身不會造成一種尖銳的矛盾,但你要改變對方,矛盾一定會尖銳,所以不要試圖改變。
另外我有一個體會,親人天天在一起,非常容易挑剔,對自己親近的人挑剔幾乎是一種本能,這個時候就要警惕,挑剔是一種本能,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一種教養(yǎng),這時候就要有教養(yǎng),而不是讓本能在那里放肆的發(fā)揮。其實兩個人成年累月、天天在一起,教養(yǎng)是很重要的。
俞敏洪:什么叫教養(yǎng),能描述一下嗎?
周國平:一個基本理念就是,不管文化程度如何,作為夫妻,都要有這樣一個理念,就是對方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個人,一個獨立的靈魂,你要尊重他。有時候愛可以靠本能,但尊重一定是種教養(yǎng),是一個有意識的行為,這是不能靠本能的。
其實親子之間也是這樣,不能把孩子看成是你的產(chǎn)物,然后對他進行支配。孩子是獨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顯示他和你的不一樣,他是個獨立的靈魂。
所以一個家庭,無論是夫妻、親子,都是因為某些姻緣,然后成立了家庭、在一起生活,那么千萬要記住,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是獨立的靈魂,都要尊重他們的獨立個性。
俞敏洪:周老師之所以能欣賞郭紅老師,是不是有一個原因,就是你們還是有一定的年齡差距,所以你有一點點把她當作小妹妹看?
郭紅:沒有,我覺得他才是寶寶呢。
周國平:相處時間長了以后,年齡差距的感覺是會很淡薄的。那時候反而欣賞的是更本質(zhì)的東西,它不是年齡帶給你的東西,而是她本性中的東西。我覺得這樣其實更好,因為年齡總是會變的,雖然年齡差距不會變,但是年齡的絕對值是會變化的,所以我覺得我欣賞的是更本質(zhì)的東西。
俞敏洪:你和郭紅老師現(xiàn)在出去旅行,是兩個人一起,還是分開旅行?
周國平:她很想自己獨立旅行,但始終沒兌現(xiàn)。我這個人不太愿意獨立旅行,我總想一家人一起旅行,最后她也只好對我讓步了,沒辦法。
俞敏洪:讀了郭紅老師的《長島小記》,我覺得文筆清新、自然、生動、真實。讀周老師的書時,會時常感覺有一點點重,因為太需要動腦子了。我想問一下周老師,你對郭紅老師這本書的文筆怎么看?
周國平:你剛才說的那個感覺也是我的感覺,我讀她的書要比讀我自己的書輕松得多。
俞敏洪:你會不會覺得這么寫太輕松、太淺?
周國平:沒有。其實序言里我講了這一點。原來我有一點看不上她寫的東西,她以前也寫一點東西,但我覺得太小女生氣了,不大氣。這本不一樣,這本書很大氣。原來我所看到的小女生不見了,我看到的是一個作家。我在序言里說,作家是被文學附了魂的人,她有文學的基因,這個基因覺醒了,所以她這本書里很多篇章是很大氣的。這種寫法我寫不出來,這一點我也特別喜歡,有人說她是在你身邊生活,所以她寫作也寫得不錯。我說你說錯了,她就是她,她不過是偶然地成了我的妻子,她可以不是我的妻子,仍然是她。
俞敏洪:要是你能寫出來就不是周國平了。而且女性對自然、周邊人性的觀察是有直覺的,而且很細膩,這種直覺和細膩是天生的。郭紅老師,后面還有寫作的計劃嗎?
郭紅:有,我打算兩年出一本書。
周國平:這個我今天才知道。
俞敏洪:周老師,要是郭紅老師兩年出一本書,你就得放她獨自出去旅行。
郭紅:聽見沒?(笑)
俞敏洪:哈哈,特別好,大家留言都說你們太幸福了,說你們倆好可愛,撒狗糧,讓我不要打斷你們倆。
不知不覺聊了兩個多小時了,感謝周老師和郭紅老師。周老師在思想方面給了大家很多指引,郭紅老師也在生活方面做了榜樣,再次對你們表示感謝,感謝師叔,也特別感謝師……
郭紅:師嬸?
周國平:你看看,靠著我你的輩分都提高了。(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