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青久草,四虎永久在线精品,二区免费视频,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黄网在线免费观看,美女露全身永久免费网站,色婷婷六月桃花综合影院

華為終端奔赴B端,還得摸著聯想過河?

4月20日下午,一場耗時短短30分鐘的華為新品發(fā)布會,信息量并不小。除了推出一系列新產品之外,集團常務董事、終端業(yè)務CEO余承東還在會上宣布了一個重要決定:華為消費者業(yè)務將正式更名為華為終端業(yè)務,并全面進軍商用領域。

上一財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6368億,同比下滑28.6%——這個數目和2017年營收相當,“華為一夜回到五年前”一度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

分割榮耀之后,華為的C端消費電子業(yè)務頹勢愈發(fā)明顯,整個集團的營收結構也都較此前幾年發(fā)生了一定變化——B端商用市場,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華為推向舞臺中心。

從客觀的市場環(huán)境來看,在智能制造業(yè),B端的規(guī)模不輸C端,潛力甚至要更大,消費電子、智能家電等幾條細分賽道尤為明顯。在智能家電這條賽道上,TCL、美的、格力、海爾等頭部廠商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這對華為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從推出的這一系列新品可以看出,華為進軍B端的第一階段,打算押寶電子硬件而不是智能家電業(yè)務。

而在這塊戰(zhàn)場,也有一個強勁的對手等待著它們——聯想。

發(fā)力B端,華為終端業(yè)務亟需提升造血能力

4月20日下午,華為召開終端商用辦公新品發(fā)布會。

這場耗時短短30分鐘的發(fā)布會,信息量并不小。除了推出一系列新產品之外,集團常務董事、終端業(yè)務CEO余承東還在會上宣布了一個重要決定:華為消費者業(yè)務將正式更名為華為終端業(yè)務,并全面進軍商用領域。

“今天華為消費者業(yè)務正式更名,以后我們除了為消費者打造消費產品之外,還將戰(zhàn)略性、長期投入商用領域,為征服及企業(yè)客戶打造商用產品?!?/p>

在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來,華為向B端尋求增長是可以預見的事情——上一財年營收顯著下滑,消費電子業(yè)務的萎縮和智能汽車業(yè)務的高投入,加上C端消費市場進入無可避免的衰退期,種種不利因素都在逼迫華為作出改變。

從財報來看,華為過去一年營收、利潤等多項數據的表現都令人擔憂。數據顯示,華為2021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6368億,同比下滑28.6%。利潤方面,華為2021年全年凈利錄得1137億,同比增長75.9%。

當然,華為也有值得欣慰的地方,其積極自救行動在年底起到了一定效果,營收降幅在收窄。

一方面,根據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在去年12月31日新年致辭上透露的數據,華為去年四季度營收為1782億,同比分別下滑19%,低于全年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根據華為CFO孟晚舟在財報發(fā)布會上的說法,華為現金流獲取能力有所增強,2021年資產負債率降低至57.8%,經營現金流則達到597億。

“我們整體的財務結構韌性和彈性都在加強,公司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

然而,營收6340億這個營收數字,對于華為來說仍然相當扎心——這個數目和2017年營收相當,“華為一夜回到五年前”一度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

1.png

此外,華為凈利潤的同比增加和資產負債率降低,和集團規(guī)??s小、人力等成本下降有很大關系——換句話說,這些成績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分拆榮耀。

按照官方信息,2020年11月17日,華為和榮耀的財務交割才算徹底完成,但由于兩者在供應鏈、研發(fā)平臺、業(yè)務人員上一直呈深度捆綁、融合狀態(tài),所以在業(yè)務層面上的分割可能比財務層面更加復雜,更晚完成。

據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援引的消息人士爆料,分割之后至少有6000名華為員工徹底“出走”榮耀,其中絕大多數是研發(fā)、產品端的高質量人才。

一直以來,華為的運營成本,尤其是龐大人力支出在業(yè)務都處于較高水平。和榮耀進行業(yè)務、財務剝離之后,前者的支出降低、利潤上升也完全可以理解。

但不能忽視的是,分割榮耀之后,華為的C端消費電子業(yè)務頹勢更加明顯。

根據IDC統計的數據,華為智能手機國內市場出貨量在去年三季度掉出前五,此后便再未上榜。榮耀則在剝離華為后趁勢追擊,截止四季度,市占率達到17%,全年平均占有率為11.7%,比2020年微幅增長。

郭平也曾向公眾承認,過去一年華為C端業(yè)務的確受到了很大影響,整個集團的營收結構也都較此前幾年發(fā)生了一定變化。

B端商用市場,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華為推向舞臺中心。

財報數據顯示,華為2021財年運營商業(yè)務、消費者業(yè)務營收分別份2814億和2434億,雖然仍是主要現金牛,但同比均出現大幅下滑——后者對比2020年的4829億接近腰斬。

在各大板塊中,唯一實現逆市增長的正是企業(yè)業(yè)務。數據顯示,上一財年華為企業(yè)業(yè)務營收錄得1024億,2020年為1003億。

從這個角度講,將消費業(yè)務改名,加碼B端業(yè)務這一步棋,華為走得合情合理。

2.png

市場前景廣闊,B端是消費電子的新希望

華為發(fā)力B端的策略能否成功?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成功與否,關鍵是看市場大環(huán)境以及華為自身的競爭力。

從客觀的市場環(huán)境來看,在智能制造業(yè),B端的規(guī)模不輸C端,潛力甚至要更大,消費電子、智能家電等幾條細分賽道尤為明顯。

翻看各大巨頭的財報就可以發(fā)現,自從2020年以來,C端消費電子市場的萎縮之勢就無法逆轉,衰退的不止華為。

2021年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yè)務出貨量同比微增4.7%,環(huán)比也僅僅增長1.4%,增速已經明顯放緩。更令人擔憂的是,小米四季度經營利潤僅錄得44.15億,較2020年同期的96.02億驟降54%。

在智能手機之外,可穿戴設備、VR/AR等娛樂設備以及PC的C端市場同樣走到了下坡路,亞馬遜的Kindle等紅極一時的電子產品大潰敗,就是最好的證據。

健康界研究院的統計顯示,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在2019年告別高速發(fā)展期,隨即進入深度調整階段,直到現在都沒有緩過氣來。根據IDC提供的數據,2020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增長率斷崖式下跌至32%,此前一年為89%,預計到2025年前后才能恢復元氣。

甚至在潛力最大、用戶規(guī)模也最大的國內市場,智能可穿戴設備2021-2025年期間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也僅為20%,遠低于2016-2020年間的37.8%。

3.png

既然C端的衰退無可避免,B端自然就成為消費電子巨頭的新希望。更何況,在智能家電這條賽道上,TCL、美的、格力、海爾等頭部廠商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這對華為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以商用中央空調賽道為例,美的、海爾、格力三大巨頭的競爭就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展現了市場的廣闊增長前景。

目前,城市大型商業(yè)購物中心、寫字樓的中央空調需求處于低迷時期,這和商業(yè)地產市場的衰退有一定關系。但在“交通強國”基建計劃的推動下,各省市紛紛推進軌道交通建設,也釋放了大量需求。

根據RT軌道交通統計的數據,截止2020年美的、海爾、格力三大巨頭在軌道交通系統中央空調市場占比相當,都在22%-23%左右。

但將對比范圍放大到更多品類和垂直賽道的話,我們還是可以隱約看到美的在這一場B端大戰(zhàn)中的領跑地位。

財報顯示,2021年美的來自B端業(yè)務的收入占比達到25%,預計到2025年將上升至35%-40%,且B端業(yè)務過去幾年的增速一直高于C端。

而B端業(yè)務對美的的作用貢獻,還不止體現在營收數據上。Wind統計的數據顯示,過去2年美的集團估值中樞突破10倍左右的上升瓶頸,在去年三季度一度達到15倍的高位。拉動美的估值上升、鼓舞資本信心的,正是其在B端業(yè)務上取得的成績。

4.png

(圖片來自中信建投證券)

上述數據表明,B端家電市場的潛力毋庸置疑。至于華為的競爭力,就得結合市場競爭格局、其他競爭對手的表現來綜合分析。

將目光放回文章開頭提到的華為新品發(fā)布會。這發(fā)布會上,余承東一口氣向外界推介了華為七個系列的商用產品:筆記本MateBook B系列、臺式機MateStation B系列、顯示器B系列、平板C系列、打印機PixLab B系列、智慧屏B系列和穿戴Watch B系列。

雖然華為在智能家居、家電市場也有深厚的技術實力和龐大的產品矩陣,但從推出的這一系列新品可以看出,華為進軍B端的第一階段,打算押寶電子硬件而不是智能家電業(yè)務。

而在這塊戰(zhàn)場,也有一個強勁的對手等待著它們——聯想。

對標聯想,華為有優(yōu)勢也有不足

相信大家都留意到,在華為召開發(fā)布會、宣布進軍B端商用市場的同一天,聯想也召開了ThinkFamily 2022春季新品發(fā)布會。

在發(fā)布會上,ThinkPad X1 Carbon 2022、ThinkPad X1 Nano 2022、ThinkPad X1 Yoga 2022等多款全新商務旗艦產品正式上市。其中,備受外界期待、主打高性能計算的ThinkPad neo 14筆記本和ThinkCentre neo P780/P600臺式也正式亮相。

聯想Think首席產品官周秋昊對于這一系列新產品的性能、商業(yè)前景顯得非常有信心:

“在探索科技創(chuàng)新的路上,Think系列產品不斷完成一件事,就是打破極限、創(chuàng)造極致。”

5.png

往前追溯,在2018年的第四屆Tech World大會上,聯想首次透露出向B端滲透的野心。楊元慶在大會上直言:

“在以前,像Tech World這樣的重要活動,我們都是把To B和To C兩部分內容混在一起討論,使得我們的To B形象不夠突出。所以從今年起,我們決定把這兩部分內容分開討論?!?/p>

時任聯想執(zhí)行副總裁劉軍也在這一屆Tech World上透露,聯想未來的規(guī)劃是,在國內C端和B端業(yè)務收入呈四六開,“在全球市場,B端的占比還要更高一些”。

不過從財報數據來看,聯想距離楊元慶當初定下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截止2021財年,聯想營收占比最高的仍是PC業(yè)務,數據中心和移動業(yè)務營收占比相加也無法達到40%。

但好消息是,聯想在辦公、教育、娛樂、先進制造等商用場景的業(yè)務都取得了一定進步,滲透率正穩(wěn)步提升。

其中,受云服務IT基建需求爆發(fā)的提振,聯想ISG在上一財年實現收入63.31億美元,達到歷史巔峰。根據聯想官方提供的數據樣本,目前該集團ISG服務器業(yè)務已經覆蓋全球云計算、人工智能行業(yè)的大量大中企業(yè),并在逐步向中小型企業(yè)市場滲透。

經過這四年的努力轉型,聯想儼然成為國內消費電子、智能終端B端市場的頭部玩家。如今,華為主動入局,兩大巨頭之間的競爭必然會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在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來,要是對標聯想的話,華為B端業(yè)務優(yōu)勢、不足都非常明顯,前者還有很多值得華為學習的地方。

華為的優(yōu)勢主要有兩個:強大的開發(fā)者生態(tài)(相對聯想而言)和在業(yè)界首屈一指的技術實力。

在發(fā)布會上重點推介的MateBook B系列主打安全牌,且搭載了獨立的TPM2.0安全芯片。根據余承東在發(fā)布會上透露的數據,華為國際專利申請人排名已經連續(xù)五年蟬聯榜首,去年總計申請6952件專利——這一數字,是第二名的1.8倍。

此外,發(fā)布會上推出的所有商用產品全都能依托華為鴻蒙系統,為企業(yè)用戶提供終端設備的定制服務,且給客戶留下了自主開發(fā)的空間。

客觀地說,華為雖然入局時間晚,但其硬件生態(tài)并不比聯想差,而且華為各條業(yè)務線也在積極配合B端業(yè)務的發(fā)展,為后者提供助力。

作為全球領先的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在B端市場還有大量業(yè)務布局。正如官網上的宣言一樣:華為的愿景與使命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筑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里面提到的這個“組織”,瞄準的正是B端市場。

在去年的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就公布了一組數據:截止三季度,華為一共為面向政府/事業(yè)單位、金融、交通、能源和制造五大行業(yè)的客戶發(fā)布了11個場景解決方案,計劃在未來五年助力800家以上企業(yè)客戶實現數字化升級。

長期深耕ICT B端市場,華為積累了深厚的人脈、渠道資源,也積累了豐富的B端運營經驗,這些對于終端業(yè)務未來的發(fā)展都是寶貴的財富。

在硬件之外,華為的軟件實力也非常突出。不久前獨立上線的華為支付,就率先應用在B端場景,為政府機構、中小企業(yè)客戶提供定制化全場景支付解決方案,提供的全套服務包括支付、清算、資金管理、賬戶管理等。

然而,華為的問題在于早已喪失先發(fā)時機,聯想用戶黏性并不低,想蠶食后者的市場份額并不容易。

類似的劇情,在PC市場已經上演過一次。

去年四季度,華為曾一口氣發(fā)布10余款PC終端產品,涵蓋平板、筆記本、臺式機等,試圖對聯想再發(fā)起一輪總攻。然而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根據Canalys的統計,聯想在國內PC市場的出貨量占比依然位居第一,市場份額超過40%,緊隨其后的是戴爾、惠普和華碩等老牌PC廠商。

當然,市場形勢是不斷變化的,和全年相比,華為的鴻蒙生態(tài)更加強大、商用終端產品的性能也一直在升級,實力和野心都毋庸置疑。

在C端市場未能打倒聯想的華為,這一次能成功嗎?

寫在最后

對于華為大張旗鼓進軍B端市場這件事,部分業(yè)內人士并不感到驚訝。

在上月底對第二批十個軍團組建成立大會上,任正非曾說過要“積極調整隊形,采取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被外界廣泛解讀為華為調轉船頭、開發(fā)新業(yè)務的信號。

而此次被華為寄予厚望的,又是任正非近年來極為信任的余承東,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

6 封面.png

對于崇尚狼性文化、高壓管理的任正非來說,余承東宛如一個“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讓人既愛又恨。一方面,余承東個性張揚、作風進取、拼勁十足,但另一方面又口不擇言、四處挑起輿論戰(zhàn)。在2011年接管消費者BG之后,余承東曾放出“三年超蘋果、五年滅三星”的豪言,逼得任正非下達“禁言令”。

但轉過頭來,當華為需要人在前面沖鋒陷陣時,余承東依然一次次挺身而出。

這一次,消費業(yè)務改名進軍B端市場,對華為來說同樣是一場硬仗,難度不比當年挑戰(zhàn)三星、蘋果低。

據多家媒體報道,一年多以前,華為云提出追趕阿里云的目標,但一直進步緩慢。直到余承東來到華為云與計算BG的時候,該業(yè)務部員工士氣大漲,足可見其人氣和聲望之高。

過往的成功經驗和在華為內部一呼百應的號召力,都是余承東的優(yōu)勢。想打贏終端To B這場硬仗,余承東也是華為最為依仗的“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