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感到無聊、疲倦的時候,常常會拿起手機想要放松一下。但你可能沒意識到,玩手機其實也是很累的!
手機不僅讓你頭昏腦脹、眼睛干澀,還可能悄悄改變著你的呼吸頻率。最近發(fā)表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和讀紙質(zhì)書相比,用手機閱讀會導致深呼吸頻率下降和大腦“過載”,使得閱讀理解能力下降。這項研究最近在《自然》旗下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fā)表。
一個好消息是,用手機閱讀時多做深呼吸或許可以消除這種負面影響。
閱讀讓呼吸變得更快更淺
科學家們已經(jīng)證明,用手機閱讀時,人的閱讀理解能力會變差,但仍未完全理解其中的原因。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日本昭和大學醫(yī)學院的本堅元康(Motoyasu Honma)等人想要揭開這種現(xiàn)象與呼吸模式以及大腦活動之間的關系。
研究團隊找來34名健康被試,讓他們在手機上或紙上閱讀村上春樹作品《挪威的森林》或《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的前6頁,同時監(jiān)測呼吸和大腦活動。被試讀完后要進行閱讀理解測試,閱讀和測試環(huán)節(jié)都沒有時間限制。
實驗證明,和休息的時候相比,人們在閱讀的時候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體量(稱為潮氣量)顯著降低,而呼吸頻率顯著升高了。也就是說,閱讀的時候人的呼吸會變得更快、更淺,無論用手機閱讀還是讀紙質(zhì)書都是如此。
兩組被試閱讀所花的時間沒有顯著差異,但是手機組在閱讀測試中的得分顯著低于紙質(zhì)書組。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用手機閱讀時人的長呼吸(sigh)受到了抑制,同時前額葉過度活躍,認知負擔加重。
忘記呼吸,后果很嚴重
長呼吸的英文sigh,字面意義指嘆息,但它實際上指的是不受我們主觀控制的深呼吸,對維持肺部功能非常重要。
在呼吸的過程中,肺泡不斷放氣、充氣,有時個別肺泡無法重新充滿氣體,導致氣體交換效率降低。因此,人體會不時自發(fā)進行一次長呼吸,吸入約普通呼吸兩倍的氣體,讓所有的肺泡重新打開。長呼吸大約數(shù)分鐘發(fā)生一次,具體頻率受到環(huán)境、情緒等因素的影響。
可以說,如果長呼吸完全停止,人體的肺部功能就會漸漸衰竭?,F(xiàn)代的呼吸機也會模擬這一人體機能,定時為患者注入大量氣體。
此前一些研究也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呼吸和認知功能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在緊張焦慮時,深呼吸有助于我們找回思緒、平復情緒。
具體來說,認知負荷和情緒壓力會影響呼吸的深度和頻率,反之,呼吸模式也會影響前額葉皮層和海馬功能,這兩個區(qū)域分別與高級認知功能和記憶形成有關。
大腦太活躍,未必是好事
那么,大腦活動和呼吸模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
和閱讀紙質(zhì)書相比,用手機閱讀時,前額葉皮層出現(xiàn)了過度活躍,這種差異在大腦左半球尤其顯著,它正是與閱讀理解有關的區(qū)域。
這項研究提出,在閱讀紙質(zhì)書的時候,大腦認知負荷適中,同時長呼吸頻率比休息的時候更高,這可能有助于控制前額葉皮層大腦活動;而在手機上閱讀的時候,過高的認知負荷導致長呼吸抑制與前額葉皮層過度活躍,兩種現(xiàn)象相互作用,最終導致了閱讀理解能力的下降。
研究作者們認為,刷手機時有意識地多做深呼吸或許可以消除這種負面影響。此外,用手機閱讀并不影響普通的呼吸,這是因為調(diào)控兩種呼吸方式的機制有所不同。
說到底可能還是藍光的鍋
究竟是手機的什么特征產(chǎn)生了這樣的影響呢?
這項研究推測,可能是手機屏幕散發(fā)的藍光影響了大腦的信息處理過程。藍光會通過內(nèi)在光敏感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節(jié)細胞(ipRGC)影響多個大腦區(qū)域,進而影響人的注意力和情緒。許多科學家已經(jīng)證明,電子產(chǎn)品發(fā)出的藍光不僅會導致視疲勞,還與焦慮、抑郁、失眠有關。
總的來說,手機對人的影響非常復雜,我們需要謹慎看待單一研究的結(jié)論。
這項研究也留下了一些問題,等待未來回答。比如,翻紙質(zhì)書和觸屏翻頁的動作不同,這對閱讀有沒有影響?如今許多人工作時使用電腦閱讀資料,在電腦、手機和紙張上閱讀又有什么不同?
不過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用手機閱讀最大的問題可能是——總想劃到別的app去。說中了嗎?
參考文獻
[1] Honma, M。, Masaoka, Y。, Iizuka, N。 et al。 Reading on a smartphone affects sigh generation, brain activity, and comprehension。 Sci Rep 12, 1589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05605-0
[2] Li, P。, Janczewski, W。, Yackle, K。 et al。 The peptidergic control circuit for sighing。 Nature 530, 293–297 (2016)。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6964
[3] https://newsroom.ucla.edu/releases/ucla-and-stanford-researchers-pinpoint-origin-of-sighing-reflex-in-the-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