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美國首席貿易代表戴琪開啟了其上任以來首次亞洲之行。作為美國首位亞裔首席貿易代表,戴琪還是首次以此身份出訪亞洲。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所公布的行程,戴琪一行在11月15日開啟日本行程后,11月18日還將前往韓國、22日到訪印度,最終于11月24日結束亞洲之行返回華盛頓。美國副貿易代表比安奇,也將隨同前往。
美國正副貿易代表聯(lián)袂出訪,在非國際會議場合并不多見,足見拜登政府對此次訪問的高度重視。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稱,此次戴琪一行前往亞洲三國,系“與當地政府官員和利益相關者會面,討論美國對亞太地區(qū)的持久承諾,以及加強貿易和經濟兩方面與主要盟友和合作伙伴間的關系”。
▲2021年11月12日,一名男子走出美國華盛頓一家超市。美國供應鏈危機加劇了通貨膨脹風險,10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創(chuàng)下1990年11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圖/新華社
出訪正值美國供應鏈危機敏感關頭
戴琪此次出訪,正逢日本剛剛結束議會選舉、產生新一屆首相和內閣,以及韓國即將舉行新一屆總統(tǒng)大選之際。而其國內,又適逢美國一年一度“年底購物季”遭遇“供應鏈緊張”,面臨幾十年來罕見“最寒冷購物季”的敏感關頭。
美國正副貿易代表聯(lián)袂訪問亞洲三國究竟意欲何為,自然引發(fā)廣泛關注與討論。
過去一段時間,戴琪顯得很忙、很活躍:針對美國與歐盟的鋼鐵關稅爭端,她表示“樂觀”和“謀求協(xié)商解決”;針對世貿組織(WTO),她表示“WTO需要注入能量和遠見”;針對美國與主要貿易伙伴間分歧巨大的數字貿易政策,她表示“任何相關政策都必須保護消費者利益”……
而在最引入矚目的中美貿易爭端方面,戴琪在11月初的言論中,一方面稱自己的使命是“緩和美中緊張局勢”,另一方面卻又百般挑剔,稱“中國在履行中美2020年1月所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xié)議存在諸多不足”,甚至直截了當地指責中國,“美國造的客機買太少了”,稱中國“兌現(xiàn)承諾太慢不符合美國利益”。
據日韓印三國有關消息人士稱,在長達10天的行程中,戴琪將密集會晤三國商務部長和外交部長,以及其他相關高級官員,“集中討論重塑全球供應鏈,以及繼續(xù)促進在‘印太’地區(qū)基于規(guī)則的國際秩序問題”。
可以說,在此敏感關頭出訪亞洲三國,戴琪此行的關鍵任務就是為美國應對供應鏈問題尋求更多機會。
▲2021年11月13日,人們走過英國倫敦的一家三星專賣店。今年年初以來,全球半導體短缺現(xiàn)象日益突出,也加劇了全球供應鏈危機。圖/新華社
想就供應鏈問題尋求三國更多承諾
關注戴琪此次訪問,就不能忽視此前美國剛剛結束的另一次高層訪問。
11月6日至12日,美國國務院負責“印太”事務最高級別官員——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克里滕布林克,已先后訪問了日韓兩國。
這也是克里滕布林克今年9月上任以來首次亞洲之行。除了地緣政治等事務外,克里滕布林克同樣將“加強關系以應對全球供應鏈中斷”、尤其半導體和芯片等短缺問題,當作此次訪問重點關注和討論的問題。
正如許多分析家所指出的,隨著中美這全球最大的兩個貿易體間競爭日益白熱化,美國日益急切地渴望“拉幫結伙”,重塑一條可以繞開中國環(huán)節(jié)的產業(yè)鏈,從而減少美國對中國的依賴。
之所以要如此,一方面系應對在疫情、物流等因素影響下愈演愈烈的本國市場供需缺口,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與中國更干脆“脫鉤”,減少在其看來過多且“不必要”的利益羈絆,以便日后可以更無所顧忌地對中國“出手”。
和克里滕布林克相比,戴琪在官方角色上更“專職化”,理應在“重塑供應鏈”方面更加著力。日、韓、印三國都以貿易立國,也都是美國重要的進口商品來源,戴琪顯然是希望在克里滕布林克出訪成果基礎上,在供應鏈問題上獲得三國更多承諾。
因此,韓國政府即將更迭,未來包括貿易在內的各種政策走向將如何變化,是美國所關心的。韓日兩國素有嫌隙,近年來更在半導體供應等方面數次暴發(fā)激烈爭端。對美國而言,“美日韓三角關系”不僅是在政治、地緣政治和軍事上,在經貿層面同樣是美國遠東戰(zhàn)略的基石,戴琪此行同樣負有協(xié)調這個“三角”關系的使命。
美國將“亞太”改名“印太”,其拉攏印度制衡中國的用意昭然若揭,而在經貿層面,美國同樣希望從印度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賺飽賺足,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但印度自視甚高,內部治理又問題重重,對外資又素“不友好”,美國資本、企業(yè)在印度的經營、投資始終“疙疙瘩瘩”。戴琪的印度之行,當然也會竭力協(xié)調、解決彼此在這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
▲2020年1月21日,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第21屆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紐約)春季展上,江蘇一家企業(yè)的工作人員為訪客介紹產品。長期以來,“中國制造”都在美國供應鏈中占據重要地位。圖/新華社
解決問題需多談“貿易”少談“美國”
然而,戴琪此行真能如愿以償嗎?
新冠疫情爆發(fā)以來,不論疫苗供應還是諸如電子消費產品等其他供應,美國都曾對印度這個“潛力市場”不惜重本、寄予厚望,但結果卻總是播下良種,收獲稗草。
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難擔重任、尤其難以承接一些關鍵環(huán)節(jié),系多種內外因素、尤其內部深刻因素所造成。拔苗助長,當然無補大局。在這方面,戴琪并非第一個乘興而去敗興而歸者,也絕不會是最后一個。
因此,戴琪的印度之行效果如何,只能走著瞧了。
日韓則先后完成了一次甚至多次產業(yè)升級,在全球產業(yè)鏈上各有位置,其他經濟體在現(xiàn)階段想“撬動”其優(yōu)勢環(huán)節(jié),應該說還不太容易。
但同樣,日韓既無力、也無心去搶占其他經濟體在全球產業(yè)鏈上的優(yōu)勢環(huán)節(jié)。因為,這樣做對其自身并無太大好處,徒然為美國作嫁衣裳,且很可能是吃力不討好的結果。
歸根結底,美國目前所遭受的供應鏈困局,是自己近年來單方面推行“美國優(yōu)先”原則、一味從單邊利己主義邏輯出發(fā),不愿與貿易伙伴互惠互利,從而導致全球化趨勢倒退所致。美中貿易關系的反復也好,美國和其他貿易伙伴間的糾結也罷,真實癥結無不在于此。
倘美國能真正放下“基于美國利益和意愿的國際秩序”這個解不開的死結,真心誠意地和各貿易伙伴互惠互利、求同存異,繞開“中國環(huán)節(jié)”本就多此一舉。相反,倘若放不下這個死結,費心費力,終究恐怕仍是徒勞一場,更無益于世界經濟疫后復蘇與發(fā)展。
戴琪近來奔波勞碌不易,但愿她這位首席“貿易代表”能心平氣和地與各國同行多談談真正的“貿易”,而不要一味熱衷于去“代表美國”,更別只談“美國”。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陶短房(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