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jié)當天,重大教授回應指導70個研究生卻教不好女兒,并對教育焦慮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前段時間,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丁延慶一段吐槽“給女兒輔導作業(yè)難”的視頻引發(fā)了廣泛關注。隨后,與丁延慶有著同款煩惱和焦慮的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小強也因為“教不好孩子”上了熱搜。
在其學院官網的教師介紹里,張小強的個人資料寫著,“雖然指導的研究生已超過70名(含在讀和畢業(yè)),依然對初中生女兒的教育束手無策。”
對此不少網友們熱情的討論起來:“完全沒想到,連教授都拿自己孩子的教育沒辦法,真是太意外了!”,還有的網友覺得這樣的介紹非常有趣,“這是個自我介紹嗎,好可愛啊,哈哈哈!”、“張教授是因為輔導女兒作業(yè)崩潰了嗎?”……
6月20日父親節(jié),這位重大教授張小強在網絡平臺發(fā)文談教育焦慮:現在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和“把希望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有很大關系。如果有三個孩子,恐怕家長的心態(tài)會好很多,也許三胎真的能拯救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以下為原文:
大家好,我是前段時間因為“指導過70個研究生卻對初中生女兒的教育束手無策”上熱搜的重慶大學教授張小強。
我是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前我一直認為,我會比我小學文化程度的母親更會教育孩子,后來發(fā)現并不是這樣。
拿我剛中考不久的女兒來說。上初中后,我首先發(fā)現自己在學習上教不了她。不僅數學題解不出來,語文英語也不一定能做對。今年中考語文題,有一道給“草木的芬芳、泥土的芬芳”標注重讀和停頓,我認為芬芳不該重讀,但卻錯了。孩子覺得問爸爸還不如問互聯網。重慶大學有的老師,學一遍初中課程再教孩子,費時費力。
我和女兒間最大的問題是,青春期的她不接受我的指導。這就跟馴馬一樣,你沒有找到跟她的契合點時,滿身激情和關愛不僅無法傳導,還會讓她緊張。你越發(fā)力,效果越差,最后人仰馬翻。
初一我還努力試圖指導孩子,后來我就完全不過問學習了,只給她做飯、陪伴。沒想到孩子反而愿意主動跟我聊點什么。
后來我發(fā)現,高學歷的父母往往容易自以為是,將自己成功的經驗加到孩子身上,對孩子期望值也更高,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而我母親因為自認為沒有能力,所以早早就放手,反而讓我獨立自信。我小學一年級留過一級,英語最差考過17分,母親并沒有為此著急。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后一點真的不必過度焦慮。
我的經驗是,給自己和孩子時間空間,多一些等待和陪伴,度過最難的那段時間。總有一天,我們和孩子的契合點會到來,那時就容易引導孩子。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與少子社會也有關系,把希望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如果有三個孩子,恐怕家長的心態(tài)會好很多。這也是我在前兩年,對待孩子和對待研究生心態(tài)不同的原因。研究生人數多,這個不行那個行。對于獨生子女,父母擔心的是這個不行,那就真不行。#p#分頁標題#e#也許三胎真的能拯救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今天是父親節(jié),父親和孩子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關系?經過初中三年和女兒的“戰(zhàn)爭”,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是教育不了孩子的。取得孩子的信任,讓他愿意接受我們的指導更重要。而這,是需要運氣,不是靠努力能實現的。甚至越努力,效果越差。
最后,給大家提個問題,假如回到青春期,你希望父親承擔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