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科技 楊雪梅
編輯|韓大鵬
國潮品牌一躍成為新的“球鞋王”,讓摻于其中的李寧和得物有喜有憂。
近日,在得物等球鞋交易平臺上,一款發(fā)售價1499元的李寧韋德之道球鞋被炒到近5萬元,價格暴漲31倍,讓不少人直呼李寧已高攀不起。
雖然得物已作出下架處理。但讓人們疑惑的是:
平臺雖然口喊“鞋穿不炒”,但為何潮鞋風波頻發(fā)且屢禁不止?為何都在被點名批評后才下架?所標價格波動過大難道沒有及時監(jiān)控?……平臺到底是管理者還是“幫兇”,其中的界限已愈發(fā)模糊。
面對重重爭議,品牌方與平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新的機遇面前,建立和構建新的市場秩序。
國潮品牌乘上東風
靠炒鞋發(fā)家致富,放在以前就是投機倒把。不過,現在的市場環(huán)境下,有需求就有生意。
品牌方、鞋販子、平臺組成的炒鞋體系利用的就是市場供需關系,通過定價和發(fā)售量策略的調整,來掌控不同配色鞋款的價格體系,在用戶間形成一條價格鄙視鏈。
耐克AJ1系列就是通過限量發(fā)售的方式,在款式、配色、標簽等方面進行檔次劃分,一些熱門的鞋款在官網、線下店,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買不到的。在淘寶、得物、nice這樣的第三方平臺,好看的配色,一般都比較貴。尤其是限量聯(lián)名款、明星同款,更是被炒到高于發(fā)售價數倍的價格。
李寧也諳熟其道,并已成功出師。
實際上,李寧的高端球鞋限量發(fā)售情況已存在許久,只是沒有像今天這樣引起大規(guī)模關注,且價格暴漲數十倍。
李寧此前發(fā)售的韋德之道7全明星配色僅發(fā)售232雙,韋德之道百衲衣僅發(fā)售333。相比較耐克的限量發(fā)售一般控制在幾千雙或者幾萬雙,李寧的策略似乎更狠。在得物平臺上,搶手貨韋德之道7全明星配色價格賣到了一萬元左右。雖然沒有被炒至5萬元那款已下架鞋款那么夸張,但這個價格也已遠遠超出售價。
此次突遭哄抬價格,主要原因還是“新疆棉”事件發(fā)生后,消費者將目光轉向國產品牌,鞋販子從中操控和運作,從而助長了部分鞋款的炒價風氣。
不過,在整體炒鞋市場來看,耐克、阿迪的鞋款仍然是熱銷款。尤其明星同款,即使已經停止代言合作,但熱門鞋碼售價在萬元左右的不在少數。
得物上王源同款AJ售價最高達1.64萬
一位熟悉搶鞋市場的大學生告訴新浪科技,整體而言,耐克和阿迪在炒鞋市場上,在新疆棉事件后經歷了短暫的降溫,但現在又回到原狀,與之前基本沒啥變化,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只不過李寧的份額提升了。
4月10日,李寧在武漢解封一周年之際,發(fā)售了韋德之道9全新配色“綻放”,鞋面的設計靈感源于浪漫櫻花季,鞋身是由白漸粉的顏色。在一百多家店+限制購買條件+兩輪抽簽的較為寬松的售賣規(guī)則下,系列鞋款均已售空。
此外,李寧惟吾系列呼聲也極高,在新聯(lián)名鞋款發(fā)售現場,一度出現了數千人爭奪耐克限量款發(fā)售的場面。目前,這兩款鞋在得物App上,價格上漲了至少300元,一些熱門鞋碼更是上漲了900元。
一直以來,中國有著世界最大的運動鞋服市場和生產能力,卻未能在品牌市場贏得主流地位。相比耐克而言,李寧雖然仍是小弟,但從目前的市場態(tài)勢來看,作為國潮之光,它迎來了巨大的機遇。
當然,盡管大家的愛國情懷為李寧等國產品牌的銷量帶來了一定的利好,但風波過后,品牌更需要的是借著契機解決自身的問題,更良性地發(fā)展,從產品的功能、設計、質量等方面收獲市場認可,而不是市場營銷策略。#p#分頁標題#e#
鞋越貴、循環(huán)買賣次數越高,得物越賺錢
對于得物、nice等平臺來說,出圈也帶來了機會。它們從原本小眾的球鞋交易平臺,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2020年年初,得物在宣布更名后,為擴大影響力和升級品牌調性,更加強調了內容社區(qū)的屬性。更名后的得物更像是炒鞋版的小紅書,有種草、推薦、分享等內容信息流,有電商板塊,也有鑒定、球鞋轉賣等服務。
但作為平臺方,它們的責任和挑戰(zhàn)也更重。
品牌方限量發(fā)售的熱門鞋款一旦進入炒賣的二級市場,就從消費品性質變成了貨幣類產品。
得物等第三方平臺,也正是從這樣的生意中摸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與官方售價的價格差以及不同的交易流程,造成了其與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之間最大的差異化。
在得物App上,買家下單后,賣家先把貨品快遞到得物官方,由得物合作的多位專業(yè)鑒別師經過鑒別流程鑒定為正品,并對貨品瑕疵分級查驗后,再由得物App將貨品快遞給買家,買賣雙方完成交易。
平臺也從中探索出了一套特殊的商業(yè)模式。
在球鞋轉賣的過程中,平臺商品查驗鑒別等品控服務,并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成本費用。一般情況下,相關技術服務費由賣家向平臺支付,當然這實際也算到了售價里面。而且買家因為個人原因發(fā)起退貨時,需要承擔訂單產生的查驗服務、物流服務等成本費用。
在得物平臺上,商品寄賣的手續(xù)費是商品定價的3%、5%不等。此外,賣家還需要支付轉賬手續(xù)費、查驗費、鑒別費、包裝服務費,甚至洗護費等費用。
對于第三方轉賣來說,鞋賣的越貴,循環(huán)買賣的次數越高,平臺收取的費用就越高,也就越有利可圖。當然,在這其中,平臺相應也會付出運營成本,包括鑒定師的費用、物流、倉儲等費用。
顯然,球鞋市場是個暴利行業(yè)。就連騰訊、拼多多這樣的巨頭,也眼饞這塊蛋糕。
去年4月,拼多多就上線“多多潮鞋館”,并推出超600款球鞋參與百億補貼低價銷售,還與國內兩大權威球鞋鑒別平臺“get”“知解”達成鑒別服務合作。通過引入第三方鑒別平臺的方式,拼多多在潮鞋市場上完成了驗證服務閉環(huán)。
就連騰訊也上線了潮流社區(qū)“嚯”,對標得物、nice。集潮流內容社區(qū)與電商交易為一體,同時嚯平臺還提供嚴格的鑒定和質檢服務。
不過,炒鞋有風險,這個賽道一直以來就存在較大的爭議。
“鞋穿不炒”或為空話,平臺仍需修煉內功
早在2019年,央行就在《警惕炒鞋熱潮防范金融風險》金融簡報中提到,“炒鞋”行業(yè)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值得警惕。
同年10月,針對瘋狂的炒鞋市場,央視點名批評了當時還未更名得物的毒App、nice等10家炒鞋平臺不正規(guī)的市場行為。
相關事件發(fā)生后,得物發(fā)布了“鞋穿不炒”的倡議書,呼吁行業(yè)自律。
2020年6月29日,得物再次被中消協(xié)點名,據中消協(xié)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得物在監(jiān)測期內共被搜到8735條相關負面信息,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鑒定費、優(yōu)惠券等問題。
分析指出,一方面炒鞋玩家的投機行為導致價格大起大落,而另一方面則出現了買家付錢后無法發(fā)貨無法退款,甚至是球鞋電商失聯(lián)的現象,炒鞋從個人玩家擴大到平臺,一旦平臺出現問題,炒鞋玩家則可能面臨鞋財兩空的情況。
盡管一直喊著“鞋穿不炒”,但得物的收入來源還得靠炒鞋。在維護市場價格秩序和商業(yè)利益面前,得物也只能暫時下架價格波動較大的鞋款。不過,波動情況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在平臺上,高于發(fā)售價數倍以上,售價萬元的鞋款仍大量存在。#p#分頁標題#e#
雖然得物定位是不干涉用戶定價的C2C二手交易平臺,但是賣家和買家之間并不能交流,信息不透明,買家沒有享受對商品充分的知情權。從而導致商品到手后不合適再退貨會支持一筆費用。
而且平臺的技術服務費收取標準也不一致。在黑貓投訴上不少賣家就曾反映得物變相多收取技術服務費,“上架時技術服務費是2.5%,買家拍下后變成了5%,平臺存在欺詐行為多收賣家技術服務費,期間多次聯(lián)系客服無果?!?/p>
采用的“先鑒別、后發(fā)貨”的模式,得物在正品保障方面收獲了一定的成效,也探索出了相應的商業(yè)模式。但由于鑒定過程并不是一個標準化的過程,因為鑒定師水平不一、經驗不足、技術不過關,或者人手不足、堅定量大等問題,都有可能會造成鑒定失誤的情況,從而導致平臺上假貨現象的存在。
對于得物等第三方潮品轉賣平臺來說,不僅需要在商業(yè)和市場秩序之間做好平衡,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更需要修煉內功,優(yōu)化自身服務和管理。
在新的市場機會面前,得物等第三方潮品轉賣平臺也面臨更嚴苛的市場監(jiān)管,需要在商業(yè)和市場秩序的規(guī)范之間做好平衡。
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平臺在中間費用收取和價格體系管控上,應該更加規(guī)范和加強監(jiān)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