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調整或取消音樂類考級”,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交響樂團副團長、首席指揮李心草的這條建議沖上微博熱搜,討論度居高不下。李心草稱,在目睹了太多因考級而來的亂象后,作為音樂工作者,他決定發(fā)聲呼吁。
同樣,此次兩會上還有多位代表委員針對校外培訓提出了建議。其中,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一中學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趙鴻濤更是直接建議“禁止義務教育階段文化課校外培訓”。
多位代表委員建言,且屢屢引發(fā)熱議,可見校外培訓確實已經成為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塊“心病”。無論是藝術類的興趣班,還是文化類的課外班,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本來自有其存在的價值,無可厚非。然而,這些年來,隨著校外培訓日益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yè),培訓亂象也日益突出,甚至已經影響到了教育生態(tài)。
低齡孩子提前報培訓班“搶跑”,過度“屯課”導致學生疲于應付,補習機構與教輔平臺、某些學校形成利益輸送鏈條……很多情況下,校外培訓已經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壓得無數家庭喘不過氣來。
對于孩子來說,放學之后還要應付排得滿滿當當的課外班,絲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沉重的學業(yè)負擔不但無法讓孩子愛上學習,反而可能影響青少年的身體健康。
正如李心草委員所發(fā)現的,許多孩子和家長學樂器時抱著“學琴為考級,考級為拿證”想法,導致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兒童沒能從音樂中收獲愉悅和啟迪,反而“痛恨音樂”。校外培訓沒有很好地在學校教育缺失的地方“補位”,卻日漸成為過度教育、功利化教育的代名詞。
對于家長來說,校外培訓已經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月薪3萬撐不起一個暑假”等話題不時登上熱搜榜。但是,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誰也不敢率先讓孩子退出。別的孩子都報了課外班,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后,攀比心理導致家長的心態(tài)越來越遠離理性,泛濫的校外培訓已經成為影響教育公平的因素。
當然,一些家長的過度功利化心態(tài),也讓校外培訓變了味。讓孩子學習藝術不是出于對藝術的興趣,而是為了考級;給孩子報文化課外班也僅僅看考試成績提升了多少;別的孩子報了什么班,自己也必須報……這些非理性心態(tài)也助長了校外培訓的“歪風”。根據孩子的需求合理選擇課外班,才能讓校外培訓回到教育的正途上來。
不過,校外培訓帶來的亂象固然要正視,要治理,但要徹底“禁止校外培訓”或取消考級,也沒那么簡單。
校外培訓的存在源于市場需求,源于在學校教育之外,家長和孩子還有更多的個性化教育的渴求。種種亂象讓家長對校外培訓“又愛又恨”,但這種需求不會因為“禁止”“取消”而消失,只能在正視的前提下,加以規(guī)范和引導。
歸根結底,要治理這個頑瘴痼疾,還是要讓教育回到學校,回到教育本身。學校教育解決教育的基本需求,校外培訓則滿足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應切斷校外培訓機構與升學、評優(yōu)等評價體系的關系,讓校外培訓回到教育本身,回到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來,真正為提升青少年的素質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