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有個90后女生想學粵劇,
她的媽媽曾撂下狠話要“斷絕母女關系”……
說起粵劇,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那是老爺爺、老奶奶的愛好,被人們戲稱為是一項“夕陽藝術”,是跟年輕人完全不“搭嘎”一件事。小時候,在公園、在廣場會聽到不少老人家拿著收音機播著粵劇聽,有80后、90后東莞仔女表示:“以前聽收音機,只要一聽到播粵劇就轉臺!”
然而,這項老人家的愛好,東莞有位90后年輕的女生卻愛得不行,小時候特別喜歡跟著錄音機學唱粵劇,還成為了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她就是粵劇傳承人唐沛文。
當她提出要學粵劇
就連粵劇發(fā)燒友的爺爺也不支持
今年,是唐沛文從事粵劇工作的第16個年頭了。這份年輕人稀缺的的工作,做起來也挺不容易的。
在這16年的工作歲月里面,唐沛文直言:“無時無刻都是想要退出,想要‘收山’了?!?/p>
唐沛文的爺爺是一位粵劇發(fā)燒友,在萬江新村一“私伙局”擔任樂手。耳濡目染之下,她從小就喜歡上了粵劇??墒钱斕婆嫖囊蚕胍獜氖禄泟⊙輪T這一行的時候,就遇到了困難,家里人曾極力反對過。
就連身為粵劇發(fā)燒友的爺爺也不支持——擔心她學粵劇沒有出路,生計成問題。
“當時我媽媽是非常反對我去粵劇學校?!彼f,“因為在她的印象當中,你去學戲,學完戲(畢業(yè)后)出來怎么辦呀?能干嘛呀?去榕樹頭那里坐著?跟幾個老人家,跟那些阿姨大叔在那里過上退休生活嗎?”
面對媽媽撂出“斷絕母女關系”的狠話,心意已決的唐沛文依然沒有妥協,以絕食、曠課等方式抗爭,才最終如愿。
給人伴舞,站一個晚上
站在舞臺“C位”之前吃了不少苦頭
2006年起,唐沛文就開始入讀廣東粵劇學校。
剛從粵劇學校畢業(yè)出來后,唐沛文就受到了“打擊”,曾經倍感失落。
“因為當時我在學校老師他們還是挺重用我的?!碧婆嫖恼f:“很多戲很多演出的機會都給我了?!?/p>
以前,唐沛文還有很多演出的“威水史”。
初中時的一次迎新晚會,有著強烈表演欲和表演熱情的唐沛文演繹了經典粵曲《帝女花》,引起學校老師的注意,讓她加入了舞蹈隊,并將她推薦給被譽為“東莞三大平喉王”之一的陳映荷(現為東莞粵劇發(fā)展中心主任)。見唐沛文癡迷演戲,又很有靈氣、很努力,陳映荷收下了這顆好苗子,悉心栽培。就這樣,唐沛文開始跟隨她人生中的第一位“伯樂”學唱粵劇粵曲,學習如何用氣、發(fā)聲等演唱技巧,參加各種演出、比賽。
“可是實習的時候就感覺干嘛好像排戲什么的都輪不到我,就站在旁邊,一個晚上就給我站一個晚上,就會有一種失落感?!?/p>
她說:“以前是別人給我伴舞的,現在變成了我去給別人伴舞了。”
經過了這段“失落”的日子后,唐沛文已經成為了粵劇花旦了,成功地站在了舞臺中間,妥妥的“C位”。
“你沒有到一定的日子,還真的不是讓你在舞臺上面站中間的那一位。”唐沛文說。
#p#分頁標題#e#
如今,唐沛文已與眾多大咖同臺演出,還得到紅線女、小神鷹、丁凡、郭鳳女、歐凱明、曾慧等名家親身指導。
不忘初心 學成歸莞
從粵劇新苗成為粵劇傳承人
小時候唐沛文看爺爺演出,每當見到粵劇演員身著漂亮的服飾、頭飾在舞臺上演出,唐沛文便深深為之吸引,那時候起,她就開始自學唱粵劇,跟著錄音機學,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穿得那么漂亮登上大舞臺。
可是當她真的穿上漂亮的粵劇服裝,戴上漂亮的頭飾時,她才發(fā)現唱粵劇不僅僅是漂亮那么簡單。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雖然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心理準備,但進入廣東粵劇學校進行專業(yè)學習后,唐沛文還是各種不適應。因年紀偏大,壓腿等基本功不扎實,底子薄,剛開始訓練的她整日以淚洗面,“才知道原來學粵劇這么苦,不只是天天披著漂亮的鳳冠霞帔,還有‘唱念坐打’‘手眼身法步’那么多東西要學,光鮮背后要付出那么多努力。”
那段艱難歲月,唐沛文幾近崩潰,每天給家人打電話,哭著說要退學?!懊坊ㄏ阕钥嗪畞怼!标愑澈蛇@句安慰話語,讓她咬牙堅持了下來,“天天哭,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挺過來的。”
在校期間,主攻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的唐沛文,以其專注與執(zhí)著,練就扎實的基本功,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2010年,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并留校任教。
“而且,越漂亮的頭飾,它就越重,越重的頭飾,它就越疼?!碧婆嫖恼f:“好像我們之前演的那場戲,當時的頭飾真的有四五斤在頭上,而且戴上去的功夫還不少,它還得一片一片地貼,一點一點地包一層一層的,其實真的是一個挺難的一件事?!?/p>
她直言:“我覺得做一個戲曲演員真的很不容易。”
“它除了很多外在的因素,服裝頭飾等等的一個拘束上面,而且它要學的東西也很多。我們的唱念坐打,手眼身法步,每一樣東西都需要不斷不斷地去重復練習,去研究,你才能在舞臺上面呈現出一個最好的狀態(tài)。”唐沛文說。
2013年下半年,唐沛文接到來自家鄉(xiāng)的邀請——擔任麻涌鎮(zhèn)少兒粵劇團指導老師。面對粵劇曲藝人才斷層等問題,東莞早就開始探索傳承和發(fā)展粵劇曲藝的新方法與新模式,樹立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讓廣大青少年學生有機會接觸粵劇、欣賞粵劇。
“不管是戲曲,還是其他藝術舞蹈等等,它得有人看你才能傳承下來吧,所以我們在這方面也不斷地在努力了,我小的時候沒有人教,那如果我現在把戲學成歸來了,能不能把我自己身上的東西交給下一代呢?”唐沛文說:“所以當時也是很幸運的一個機會,就是咱們東莞麻涌成立了一個少兒粵劇團。所以從那時候我就慢慢地從一個學戲的孩子,演變成一個正式的粵劇演員,再演變成一個粵劇的教育工作者?!?/p>
從那時開始,直到現在,唐沛文一邊在臺上演出,一邊致力于培養(yǎng)粵劇曲藝新苗,常年奔走于各鎮(zhèn)街,在“粵劇進校園”課程上、少兒戲曲培訓基地里,傳道授業(yè),樂此不疲。
“我小的時候要專門跑到粵劇學校去學,而且那時候還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粵劇學校,但是現在我們東莞20多個鎮(zhèn)街都有粵劇進校園的活動。”
走進唐沛文位于萬江的工作室,滿墻的獎狀、獎杯、獎牌,格外亮眼。近年來,全身心投入粵劇曲藝傳承、普及與推廣工作的唐沛文,培養(yǎng)出不少粵劇曲藝新苗,不少走上專業(yè)道路,考入廣東舞蹈戲劇職業(yè)學院(廣東粵劇學校)。
最后,唐沛文談到未來,表示:“我很希望我們東莞所輸送出去的這一些學生,或者是那些粵劇進校園的佼佼者,以后能學戲歸來,也為我們東莞家鄉(xiāng)做一份貢獻,把粵劇藝術傳承下去?!?p#分頁標題#e#
總策劃:張樹堅
總統籌:雷石鵬
監(jiān)制:張洪波
策劃:謝澤元 張小明 鄭琳東
審核:林建勛
攝影:肖延昆 鄭康喜 鄭琳東
剪輯:肖延昆
制作:東莞日報創(chuàng)意視頻部
出品:東莞日報可視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