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冷鏈食品強化相應的防控措施,是主動為現(xiàn)有防控之網打補丁,及時堵住潛在的防疫漏洞,精準防止病毒趁虛而入。
▲針對冷鏈食品發(fā)布的兩份技術指南,從“人”和“物”兩方面對進口冷鏈食品各個環(huán)節(jié)予以精準防控。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社論
為預防冷鏈食品從業(yè)和相關人員感染新冠病毒,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10月26日發(fā)布兩份技術指南,提出建立冷鏈食品生產經營企業(yè)員工健康登記制度和健康異常報告程序,并要求對來自新冠肺炎疫情高風險地區(qū)(國家)的冷鏈食品外包裝進行嚴格消毒。
眼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仍維持基本穩(wěn)定,但全球疫情防控局勢依然不明朗,加之秋冬季疫情風險加劇,“內防擴散,外防輸入”的防疫之弦仍需繃緊。而有針對性地強化對進口冷鏈食品環(huán)節(jié)的疫情防控,則是筑牢“外防輸入”防線的內在要求。
事實上,過去一段時間,全國已有多省市在進口冷凍食品上檢測出新冠病毒。相關專家也提醒,在外防輸入上,既要“防人”,也要“防物”。而日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對青島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首次從進口冷凍鱈魚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并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這樣的病毒溯源最新進展,凸顯了進一步強化對進口冷鏈食品環(huán)節(jié)疫情防控的必要性,也為相關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此次發(fā)布的兩份技術指南,實際就是從“人”和“物”兩個方面對進口冷鏈食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予以精準防控。如,《冷鏈食品生產經營新冠病毒防控技術指南》提出,建立上崗員工健康登記制度。冷鏈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做好員工(含新進人員和臨時參加工作人員)14日內行程及健康狀況登記,建立上崗員工健康卡,掌握員工流動及健康情況,并鼓勵新員工上崗前自愿接受核酸檢測。這主要指向的是對相關從業(yè)者的風險防控。
《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則主要聚焦的是對“物”的風險防控。如其中要求,對來自疫情高風險地區(qū)(國家)的冷鏈食品原料和半成品進入企業(yè)或者入庫前,應當對其外包裝進行嚴格、有效消毒;用于搬運冷鏈食品原料或半成品的工器具(如轉運箱、勺子、鉗子等),每次使用完畢后都應當及時清洗和消毒。甚至餐飲加工過程,指南也要求餐飲業(yè)應對所有冷鏈食品接觸面、外包裝和用具進行經常清洗和消毒??梢哉f,其防控觸角基本上延伸到了冷鏈食品從入庫到搬運再到餐飲加工的全套環(huán)節(jié)。
落實上述措施,難免增加冷鏈食品進口環(huán)節(jié)的程序,且需要有相應的成本投入,但為了最大程度降低其中所蘊藏的輸入性風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為提升防控效率,還可以增加一些技術性保障。如,北京市市場監(jiān)管局聯(lián)合北京市商務局也在當天發(fā)布通知,要求推廣應用“北京市冷鏈食品追溯平臺”,以實現(xiàn)對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的追溯管理,力求做到“來源可追,去向可查”。如果說兩份技術指南重點壓實的是過程中的防控,那么,落實“進出掃碼”的機制,則是要提升溯源的效率和精準性。
隨著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的持續(xù),社會對于疫情的認知處于不斷深化的階段,相應的防疫體系就應該有因疫而變的能動性。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實際就是新風險的暴露。據(jù)此強化相應的防控措施,也就是主動為現(xiàn)有防控之網打補丁,及時堵住潛在的防疫漏洞,防止病毒趁虛而入。這本質上是科學、精準防控的題中應有之義。尤其是時下面對秋冬季的疫情風險,各方都更要提高警惕,無論是“內防擴散”,還是“外防輸入”,都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盲點,真正將疫情“反撲”的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