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守住人臉識別安全邊界
祝 偉
近兩年,不少居民小區(qū)采用人臉識別技術升級傳統(tǒng)門禁系統(tǒng)。物業(yè)管理者認為,人臉識別能夠更好保障小區(qū)安全,提高小區(qū)管理智能化水平。然而,由于未事先征求意見強制推行,業(yè)主幾乎沒有選擇權利,這加劇了人們對于個人信息泄露的擔憂,由此引發(fā)不少爭議。
數字化時代,智能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深度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以人臉識別門禁系統(tǒng)為例,當大包小包搬運重物時,該系統(tǒng)“解放了雙手”,確實給人們帶來許多便利。在疫情防控等特殊時期,人臉識別也提升了身份認證的便捷程度和效率,減少了高頻次人際接觸帶來的風險隱患。
然而,在享受“數字化生存”便利同時,人們也在擔憂個人信息收集、使用過程中的不透明與不確定性。特別是與指紋、聲音、基因等用于身份識別的生物信息相比,人臉暴露程度較高,更容易實現被動采集,這也意味著人臉信息數據更容易被竊取。如果缺乏可靠的個人信息保護手段,將便利留給自己,將風險留給居民,小區(qū)物業(yè)甚至可能成為個人信息泄露的源頭。
從法律層面看,目前對于人臉識別技術產品生產企業(yè)資質、產品的安全標準和市場準入標準,數據的存儲資質和時限,以及對已獲取數據的使用權限等仍缺少明確規(guī)定。同時,生產企業(yè)和提供應用服務的企業(yè)在人臉數據存儲和使用方面也缺乏透明度。護航人們的“數字生活”,就必須凈化產業(yè)生態(tài),補齊這些短板。
10月1日起實施的新版《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guī)范》明確提出,在收集人臉、指紋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前,應單獨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目的、方式和范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guī)則,并征得個人信息主體明示同意。這一安全規(guī)范的實施,劃定了人臉識別的安全責任邊界,也傳遞出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堅定決心。
如今,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飛速發(fā)展,包括“刷臉”在內的所有技術推廣,均要尊重個人選擇的權利,維護個人信息安全。除了進一步完善數據管理、應用、流動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之外,對于人臉識別應用場景選擇也應當更加謹慎,確?!八⒛槨奔夹g不被濫用,個人信息不被過度收集。同時,對于收集到的人臉信息如何安全保管、合理使用,也需要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者從技術、制度等層面出臺全面細化的保護機制,為個人信息安全架起堅實屏障。唯有如此,人臉識別技術才能真正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