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青久草,四虎永久在线精品,二区免费视频,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黄网在线免费观看,美女露全身永久免费网站,色婷婷六月桃花综合影院

世界會一天天變好嗎?答案早就寫在我們的基因里

為什么大多數(shù)烏托邦社會實驗都以失敗告終?為什么有一夫一妻制?為什么有大屠殺?為什么有朋友和社交關系?答案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攜帶著進化的藍圖。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騰云(ID:tenyun700),作者:張弘,頭圖來源:《盧旺達飯店》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截至9月20日,全球累計確診3100多萬人,累計死亡超過96萬人,進一步加重了每一個人心頭揮之不去的焦慮。


這令人想起一個世紀前梁濟和梁漱溟父子的問答。


1918年11月7日,即將過六十歲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員外郎、學者梁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 正在北京大學當哲學教師的兒子回答說:“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nbsp;


世界是否會一天天變好?耶魯大學社會學、醫(yī)學、生態(tài)學、進化生物學和生物工程學教授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Christakis)在《藍圖 》一書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綜合了歷史學、哲學、生物學、人類學、遺傳學、社會學、經濟學、流行病學、統(tǒng)計學等學科的知識,并且通過自己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克里斯塔基斯得出結論:人類文化與基因進化一直向善傾斜。


 《藍圖》[希臘]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基因不僅影響著我們身體的結構與功能,影響著我們心智的結構與功能,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更影響著我們社會的結構與功能。我們每個人都天生攜帶著進化的藍圖,可以用來建設一個美好的社會。進化使我們天生良善。


社會為何非如此不可?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人類一直構想著一個完美的社會。不僅如此,在不同的時代,人們還進行著各種實驗,試圖構建一個全新的社會。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 有些 “偉大的實驗”不僅徹底地失敗了,而且造成了巨大災難。 #p#分頁標題#e#


在《藍圖》中,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提出了好社會的八大特征:


  • 擁有和識別個人身份的能力;


  • 愛伴侶和子孫后代;


  • 友誼;


  • 社會網(wǎng)絡;


  • 合作;


  • 對自己所屬群體的偏好(內群體偏好)


  • 溫和的等級制(相對平均主義);


  • 社會學習和教育。


這八大特征是構成好社會的套件。


克里斯塔基斯認為,“人類社會的各個核心特征,都受一幅永恒的藍圖引導,而且這幅藍圖,是在人類物種的幫助下勾勒出來的?!彼袛啵祟愔荒茉谝欢ǔ潭壬掀x藍圖,一旦偏離過多,社會就會崩潰。


按照克里斯塔基斯的理論,大多數(shù)烏托邦社會實驗的失敗,正是偏離藍圖過多的結果。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此前,在埃里克·方納的美國史著作《給我自由》,以及加里·納什主編的《美國人民》中,作者都以歷史學家的視角記載了美國歷史上多個烏托邦社會實驗。與此不同,《藍圖》從社會學和生物學等角度,對這些烏托邦實驗給予了透徹分析。


按照克里斯塔基斯的分類,美國歷史上各種烏托邦屬于有意設計下的小型社會, 從1780年至今的200多年里,這種公社先后出現(xiàn)過四次高潮:1790年到1805年,1824年到1848年,1890年到1915年,1965年到1975年。#p#分頁標題#e#


其中,布魯克農場就是鮮明的案例。


1841年4月,先驗主義運動領袖喬治·里普利和妻子索菲亞帶著十幾個人,購買了1166畝地并興建了定居點,為期6年的社會實驗項目布魯克農場開張。


布魯克農場以合股形式籌款,每位創(chuàng)始成員交納500美金,可保證終生成員身份,每年還可獲得百分之五的返還。沒錢入股的成員可以用勞動代償。在農場成長的小孩在十二歲前自動獲得成員資格,小于十歲的兒童和大于七十歲的老人可免費住宿。農場不可使用仆役,成員不論男女,一律平等,同工同酬,每個人都享有住房、衣著、營養(yǎng)和醫(yī)療的基本保障,教育和文化活動一律免費。


一般情況下,布魯克農場的居民夏季每周工作60小時,冬季每周工作48小時,所有人都要勞動,但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在波士頓海關工作的作家霍桑是最早到達農場的人之一,他原本希望結束海關沉悶的工作后,可以一邊體驗勞動,一邊繼續(xù)寫作,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在農場既沒時間也沒力氣坐下來寫小說,而喧鬧的集體生活也根本無法提供他寫作所需要的安靜。


待了六個月后,霍桑就索回了他的股份,退出農場。十年后,他出版了以布魯克農場經歷為內容的小說《福谷傳奇》。


在娛樂方面,布魯克農場有平底雪橇滑雪、舞會、講笑話和表演戲劇等等。在教育方面,索菲亞是農場寄宿學校負責人,她教德語、意大利語和歷史,她還講一門課,專門研修但丁的《神曲》。因為聲名遠播,布魯克農場吸引了大量另類生活實驗者到訪。


但到了1844年,布魯克農場開始遭遇財政危機。


當年4月,里普利與傅立葉的忠誠信徒艾伯特·布里斯班簽約,布魯克農場從超驗主義時期進入傅立葉主義時期,成為傅立葉所幻想的農業(yè)協(xié)作機構“法郎吉”。這導致社群內部出現(xiàn)了緊張和沖突。


但里普利堅持傅立葉主義。1844年夏天,布魯克農場在一塊空地上興建高達54米的大型建筑法郎吉中心。1846年3月3日晚上,一場大火讓法郎吉中心化為灰燼。


布魯克農場也因此走到了盡頭。兩個月后,喬治·里普利宣布離開布魯克農場。#p#分頁標題#e#



1774年在紐約州北部建立社群,到1840年在美國若干個州至多發(fā)展有3608名成員的烏托邦團體“震顫派”,1910年在巴勒斯坦建立民主管理的基布茲,以及其他一些有意設計的烏托邦社群大多數(shù)壽命不長,但是都證明了好社會的八大標準不可或缺。諸如友誼、合作、溫和的等級制及內群體偏好等。


布魯克農場基本沒有偏離藍圖,而一些烏托邦組織搞集體育兒,偏離藍圖太多,最后全部宣告失敗。


另外,《藍圖》還分析了自然實驗下的小型社會。英國廣播公司真人秀節(jié)目《荒島求生2000》顯示,29個堅持到最后的人在塔倫賽島上建立的社群,與常規(guī)社會高度相似。而一些沉船事件導致一些船員和乘客在荒島組成一個小型群體,成功的例子都沒有發(fā)展出全新、有效的社會秩序。此外,人工社會實驗下的小型社會,同樣基于社會套件的8個部分組成。


根據(jù)有意設計下的小型社會、自然試驗下的小型社會、人工社會實驗下的小型社會大量的案例分析,克里斯塔基斯認為,“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的社會系統(tǒng),已經成為自然選擇的一種力量。一旦人類開始走上了‘社會性生存’的道路,就開始創(chuàng)造出一個反饋循環(huán),繼續(xù)塑造著人類今天如何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方式。”


這意味著,基因在我們身體外發(fā)揮作用,這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社會組織形式。


“任何迅速發(fā)明出來的、有意設計的完全新異的社會系統(tǒng),如果以廢除社會套件為前提,那么就必定不能像有機進化出來的社會系統(tǒng)那樣正常地運行?!?/p>


哪些原因促成了一夫一妻制?


在不同的時間段,人類的婚姻都存在巨大差異。最常見的包括異性戀的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在東亞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一夫多妻制是常態(tài),有數(shù)千年歷史。


在西方,一夫一妻從距今2000年前就開始了,并且此后在世界各地擴散。而一妻多夫制則極為少見。


為什么人類會選擇一夫一妻制?克里斯塔基斯認為,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先學會了愛后代,然后是愛伴侶,接著是生物上的血親和姻親,最后是朋友和其他群體成員。而性關系會讓人產生對伴侶的依戀之情#p#分頁標題#e#(愛)


最早的人類是一夫多妻。30萬年前到距今1萬年前是一夫一妻。然后又變成一夫多妻,直到2000年前至今,又開始遵循一夫一妻制。


人類學和歷史學記錄顯示,在古代,只有少數(shù)社會采取了一夫一妻制,這些社會偏向兩個極端。一類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強加”的一夫一妻制:因為小規(guī)模社會面臨很大的生態(tài)壓力,男性之間幾乎沒有地位差異,人們傾向于一夫一妻制;另一類是“文化強加”的一夫一妻制,規(guī)模大且成功的社會,例如古希臘和古羅馬,一夫一妻制成為社會規(guī)范。 


而一夫多妻,主要是因為不平等和實質性的地位差距所致。


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00年,古希臘各城邦先后制定了一夫一妻制的法律。其后的古羅馬延續(xù)了這種婚姻制度并制定了多項法律,制裁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制隨著羅馬的擴張在歐洲各地推廣。羅馬衰亡之后,又被基督教會繼承。在長時間的實施之后,一夫一妻制被歐洲人內化為婚姻規(guī)范。日本在1880年禁止一夫多妻,中國在1950年禁止,印度在1955年禁止。


為什么大約85%的人類社會在某種程度認可一夫一妻制,保障一夫一妻制的法律如此普遍?


首先,如果是一夫多妻,社會地位較高或財富積累更多的男性會娶更多的妻子,這將導致整個社會有相當一部分地位低或貧窮的男性將娶不到妻子,而這些沒有伴侶的男性很可能以暴力搶奪女性。


作為一種性平等主義制度,“文化強加”的一夫一妻制與民主權利和公民自由受到保障的強度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


但是,一夫一妻制并非不可避免。


在人類學領域,本書研究了生活在坦桑尼亞哈扎人的婚姻。哈扎人長期以狩獵—采集為生,每個群體大約有30人,每隔6~8周轉換一次營地。哈扎女性通常在17或18歲時,可以自由選擇一個大她2~4歲的男性為伴侶。


哈扎人一夫一妻是常態(tài),只有大約4%的男性同時擁有兩個妻子。而且,這種一夫二妻制往往難以長期穩(wěn)定。如果一個男性有了第二個妻子或外遇,原來的妻子通常就會離開,而男性則會對第一個妻子離開感到困惑。

#p#分頁標題#e#

克里斯塔基斯認為,哈扎人對于一夫一妻制的做法,揭示了人類對伴侶的強烈依戀感的可能起源, 這種連接關系是社會套件第二個組成部分——愛伴侶和子孫后代。哈扎女性和哈扎男性“結成一夫一妻式的配對關系”,從而向男性提供了“身為人父的高度確定性”,進而確保丈夫對孩子投資。


兩性雙方的“進化心理學”都以愛來交換支持。在各種文化中,對伴侶的的依戀普遍存在,它遺傳自人類的靈長類祖先。


除了人類,其他大型猿類動物都沒有遵循一夫一妻制。一般而言, 早期人類男性比女性個體更大,體型更大的男性可以與更多女性交配。在一個群體中,男性統(tǒng)治者會剝奪其他男性與女性交配的機會。但是,因為低等級男性數(shù)量更多,自然選擇會使這些男性轉而采取為女性提供資源,以獲得交配的策略。但是,這必將引起高等級男性的阻止并引發(fā)搏斗。


在對大猩猩、象海豹、紅鹿等動物的觀察中,強壯的雄性在專注于戰(zhàn)斗時,身邊較弱的雄性趁機與此前難以接近的雌性交配,動物學家稱之為“鬼祟交配策略”。這意味著,強壯的雄性憑借武力刻意占有更多雌性,但不能保證雌性對他的忠誠。


一旦女性更喜歡男性送禮物而不是爭強好勝,那么男性提供食物和女性對男性保持忠誠,就會通過自我強化的方式共同進化,這種自然選擇就會影響人類的基因,進而影響人類的社會制度安排。


因此,基因不僅影響身體,還影響了社會。此外,基因在人們選擇特定伴侶時也發(fā)揮著作用,人類選擇配偶通常會注重相似性(在某些特征上也會“受對立面吸引”)。


友誼與社會網(wǎng)絡


對于好社會八大特征中的第3項友誼、第4項社會網(wǎng)絡、第5項合作、第6項對自己所屬群體的偏好(內群體偏好)、第8項社會學習和教育,克里斯塔基斯都以實證研究和大量的實際案例,一一闡述。


人類與動物(包括寵物)之間的感情司空見慣,克里斯塔基斯認為,與其他生物建立感情連接的能力,正是人性的一個標志。而人類能夠結交朋友,并形成超出家族之外的社會網(wǎng)絡,在其他動物物種中都有先例,而且是自然選擇所致。


《藍圖》引用了趨同進化的概念:完全沒有親緣關系的物種通過完全獨立的進化路徑分別得到了相同的特征。比如,鳥類和蝙蝠都進化出了飛行能力,章魚和人類進化出了類似的眼睛結構。這些特征非常適應于環(huán)境,因此,它們的出現(xiàn)似乎是必然。而人類之間的友情,在動物之間也有。#p#分頁標題#e#


以黑猩猩為例,四分之三的雄性黑猩猩最親密最持久的友誼都發(fā)生在非親屬之間,有些友情持續(xù)10年甚至更久。雌性黑猩猩雖然不像雄性黑猩猩那樣容易找到朋友,但一旦找到,持續(xù)的時間會更久,友情也更強烈。大象和鯨類都有類似的交友能力。


在人類社會中,經常有人為伴侶、孩子及其他親屬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因為他們之間有親緣關系,存在情感上的依戀。那么,如何解釋人們會為沒有親緣關系的朋友、戰(zhàn)友而犧牲生命?


在克里斯塔基斯看來,友誼包含了親密感、喜愛感和信任感,朋友關系可以和親緣關系一樣強大。親屬有時會成為爭奪家庭資源的競爭者,而友誼則并非如此。人們通常會遇到銀行家悖論:最需要資源的那些人,恰恰是銀行家最不愿意貸款的對象。


友誼可能就是為了面對這樣的情境而進化出來的,它可以不計得失,幫助陷入困境者渡過難關。正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神經解剖學顯示,朋友雙方對周圍世界的感知、解釋和反應都很相似,甚至在基因上也有相似性。


當今世界存在的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與《藍圖》中的第六個社會套件“對自己所屬群體的偏好(內群體偏好)”是否存在關系?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克里斯塔基斯的案例分析表明,一個群體內部的親密性,確實可能通過某些特定方式達成,并導致對外部群體的敵意。在很多時候,人類的人道主義和寬容精 神,往往只適用于本群體成員,而不會惠及群體之外的成員。


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希特勒以種族主義激發(fā)了德國人對猶太人的仇恨, 進而實施種族滅絕。1994年,盧旺達境內人口占多數(shù)的胡圖族對作為少數(shù)民族的圖西族展開全面屠殺,100天里至少有80萬人遇害。


盡管人們喜歡朋友, 憎恨敵人,抬高自己的群體,貶低其他群體,但《藍圖》的分析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總體看我們是友好和善良的,我們由自然選擇塑造的心理結構即是如此。


電影《盧旺達飯店》對盧旺達大屠殺的場景做出了還原#p#分頁標題#e#


《第三帝國的興亡》顯示,納粹屠殺猶太人,主要是由納粹動用國家機器實施的暴力行為。而《民主的陰暗面》一書顯示,盧旺達大屠殺背后,主要是由政府官員和激進政黨刻意煽動仇恨,實施并主導了種族滅絕。如果沒有國家權力的作惡和縱容,如此大規(guī)模的種族滅絕幾乎不可能出現(xiàn)。


同樣由自然選擇的還有合作。在動物社會和人類社會中,合作普遍存在。很多證據(jù)顯示,人類的合作行為穩(wěn)定且可以遺傳,部分可以由基因來解釋。


社會學習和教育,在動物中也很普遍:獵狗能互相學習狩獵技術,黑猩猩母女之間可以傳授用錘子砸堅果的方法。印尼一個寺廟的猴子搶走游客的物品,游客只能用食物才能換回——這顯然也是一種社會傳播行為。


本書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信仰、行為和人工制品的集合,它們可以是任意的或適應性的,但是必須由群體成員共享、體現(xiàn)某個群體的典型特點,并且通過社會傳播。 


以此定義,人類在擁有先前創(chuàng)新基礎上繼續(xù)創(chuàng)新的能力,在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中,也存在這種能力。無論是在人類還是在動物身上,基因—文化共同進化的例子都有很多。


由八個特征構成的社會套件建立在人類進化生物學基礎上,它是人類所有社會的普遍特征?!端{圖》對此提出了大量的實證。所有人類有99%的DNA完全相同。構成藍圖的八個社會套件,與人類基因的相似性有關,與差異性無關。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的言說語境——克里斯塔基斯的理論基礎,奠基于一個政治、法律、經濟等各方面都已經全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世界。


這也意味著,在一些前現(xiàn)代的國家或地區(qū),即便具備了這些社會套件,也不一定構成一個好社會。


但是,本書讓讀者認識到,自己廁身其中的社會,竟然有如此之多“日用而不自知”的東西,人類的基因—文化的進化竟然起著如此巨大的作用。當然,人們不必迷信基因,也不必迷信文化。盡管當今世界有許多讓人憂心的事件,但不必過于悲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騰云(ID:tenyun700),作者:張弘#p#分頁標題#e#